一、
山东、河北玻璃调研报告:去利润进行时 —— 当理想的丰满遇上现实的骨感 对玻璃产业格局的几点思考 1、 去产能的进程会如何推进? 大家的直观感受是,相对于黑色的跌跌不休,玻璃成为建材品种中的”一枝独秀“,尤其是现货价格,表现较为坚挺。我们认为这跟玻璃行业的两个特性有关系:一、以民营为主;二、房地产需求滞后于螺纹。作为民营企业,市场竞争更为充分,产能的出清速度较快,2015年 整个行业的产能退出的速度加快,全年一共冷修生产线41条,减少产能合计为1.3914亿重箱。这以行业巨头华尔润的倒下可以佐证,我们将其定义为第一波去产能。而我们推断”第二波“去产能会比预期中来得慢,首先是行业整合后竞争力会有所增强,比如公司更换股东,以巨润为例。其次是在经历今年的下半年的”有利润“经营后,企业现金流尚能维持,至少在明年上半年企业都不会有冷修计划。只是点火的生产线越来越倾向于“技术改革”,向超薄或者超厚玻璃迈进,对于原片市场的新产能压力会大大减少。其次,根据玻璃生产线的窑龄8-10年来估计,一部分在09年点火的生产线在2016年接近窑龄到期,如果按照玻璃需求滞后于螺纹1-1.5年的时间来预估,2016年下半年将是玻璃行业将再度进入新一轮的倒逼去产能。 2、 需求升级的可能性? 与螺纹等品种需求发展不同是,房地产单位面积的玻璃使用量是在逐年增加的,一方面在于玻璃产品的升级,以门窗玻璃为例,原来仅是单片玻璃钢化,现在已基本升级为双层玻璃,现在东北地区很多都升级为“三玻两腔”,对玻璃的需求量的变化为1:2:3。另一方面,在于家装的玻璃制品的需求也在增加,随着玻璃下游技术的更新换代,玻璃地板可代替瓷砖、玻璃桌椅可代替木桌等,从玻璃下游深加工的发展情况来看,现在正处于行业的迅速发展的顶峰,在整个宏观需求不济的背景下,行业利润被压缩,未来将进入深加工的行业整合阶段,由“多而广”向“少而精”发展。这在另一个层面也增加了对玻璃质量的要求。 3、 成本及价格会如何演绎? 从成本端来看,仍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但由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整体下滑幅度已有限。各区域原料成本的区别并不明显,主要在燃料成本,由低到高分别为石油焦-煤制气-天然气。折算到玻璃成本,大致在700-800;800-900;900-1000元三个维度。从价格来看,无疑目前的现货价格远在企业的成本线之上,这也使得企业在淡季来临之际仍可以价格的适度调整作为销售手段以去库存压力,这也意味着至少到明年一季度,企业现货价格有较大的调整空间。2015年玻璃行业全年产值约在700亿,“船小好调头”,这也是玻璃行业较螺纹产业链的优势所在,第一波去产能走在了前列,支撑了短期的价格坚挺。接下来由需求主导的再去产能我们认为或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目前来看,价格正面临下行拐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