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类是政策性影响较大的品种,2013年三个品种(油菜籽、菜粕、菜油)的走势严重分化。对于2014年菜籽类的期价走势,我们认为政策将继续左右菜籽类的行情,三中全会对于“资源优化配置”主题以及未来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提及值得关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有望出现改变,或加大直补力度,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将带动国内外油菜籽价格趋同,油菜籽品种或能重新活跃。 需求面2014年水产养殖前景较好,但在全球丰产的背景下,菜粕重心将下移,或难呈现2013年行情。菜油当前进口仍存利润,未来进口或仍将维持上升态势,加之国储压力,2014年价格可能仍然承受压力,但菜油与豆油的价差已经处于历史低位,或能促进菜油对豆油消费市场的挤占。 第一部分行情回顾一、 加拿大油菜籽期价2013年震荡下跌加拿大油菜籽2013年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高位震荡、震荡下跌、阶段性反弹、震荡下跌。 年初,加拿大油菜籽库存减少,整体供给紧张,在走出底部之后,加籽开始震荡上行,但是由于美国农业部对新一季作物的报告数据较为利空,豆类的弱势限制了油菜籽期价表现,第一季度维持高位震荡的走势。 第二阶段为震荡下跌,4月下旬全球油菜籽产量预期较为乐观,产量预估值被连续上调,期价结束了前期的高位震荡,向下触及600;后随着加拿大连续两次下调油菜籽库存数据,期价获得了一定的支撑开始反弹,后在加拿大西部地区降雨延缓种植、芝加哥豆类反弹共同驱动下,加拿大菜籽11月合约价格开始向上突破至577附近。随后,加拿大气候条件稳定、周度压榨数据回调、芝加哥豆类回落,加籽开始震荡向下跌破500。 第三阶段为阶段性反弹,美国农业部在八月份的供需报告中下调了美国大豆产量和单产预估,推动了豆价的强劲攀升。美豆处在关键的生长期——灌浆期,单产担忧带动美盘大豆大幅上涨,加籽跟随美盘攀升在8月份也出现了一次小反弹。 第四阶段,加拿大油菜籽开始震荡下跌,最初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对加籽2013/14年度的期末库存数据上调,随后加拿大统计局也逐步上调2013/14年度的产量预测数据,从1460万吨逐步调整为当前最新的预估1796万吨,较上年增长29.5%,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WCE油菜籽不受美盘震荡格局影响,走出独立的下跌行情,自身基本面利空因素主导。 二、 国产油菜籽受国家收储政策托市,期货交投清淡 2013年我国油菜籽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位宽幅震荡,年初长江流域普遍降雪,3月份气温较低,天气炒作成为了推高油菜籽期价的一个主要因素,油菜籽维持着高位震荡的格局。第二阶段,菜籽的震荡中心下移。伴随菜籽的进口激增,供给压力使得菜籽的震荡重心下移,但是由于国家托市收储的价格预期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支撑,菜籽的期价下方空间一直较小。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四部门于5月23日印发通知称,2013年国家临时存储油菜籽收购总量暂按500万吨。油菜籽的挂牌收购价为2.55元/斤(即5100元/吨),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照0.02元/斤调整。第三阶段,托市收储价格已经落定5100元/吨,菜籽开始在收储价附近波动,主力合约一直局限在1309,随后各个合约量能出现了大幅萎缩,交投十分清淡。 三、 菜籽粕受政策与需求主导,2013年先扬后抑 年初菜粕作为新合约,受到投机资金较大的关注,在油厂挺粕、2月份产区暴雪等驱动下,尽管处于需求淡季,菜粕仍维持震荡偏强的走势。后在4月份菜籽进口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包括放开澳洲菜籽和印度菜粕的进口,菜粕期价出现了小幅的下调,二季度饲料企业整体需求弱势,水产饲料需求旺季也在气温偏低的情况下出现延迟。 进入5月份,在新的国家收储政策影响下,中储粮对代加工企业折粕价进行了大幅调高,市场显现上行动力,同时夏季的水厂饲料需求进入旺季,期价出现了大幅反弹向上。9月份过后,水产养殖需求逐步减少,现货价格虽维持高位,但成交较为不活跃,期货价格开始逐步下跌,在全球油菜籽丰产的预期下,加籽、澳籽将大量到港的预期主导菜粕的下跌行情。由于加拿大谷物、油籽今年普遍丰产,港口运力不足,导致部分菜籽船期延迟,同时杂粕市场紧张,配合使得年尾菜粕价格出现了小幅反弹。 四、 菜油上半年高位震荡后,下半年受政策影响断崖式下跌 菜油上半年整体维持高位窄幅震荡行情,3月份以来,国家临储菜油竞价销售共进行了6次,每次投放量为10万吨,由于起拍价格较高及国内油脂市场整体偏空的预期,企业的采购意愿极低,累计成交率仅为1.1%,约0.66万吨,其中3次全部流拍。后市场对于国储菜油抛储一直较为担忧,库存压制了菜油在后期油脂反弹中的力度。菜油进口成本远低于国内菜籽油,进口较往年同期增长较多。国储收购政策对质量把关更为严格,严厉禁止将进口菜油掺入国储,国内菜油的现货市场有效供应量出现了增加。加之油脂在进入冬季后出现了“旺季不旺”的情况,压制菜油期、现价格表现,下半年主要维持底部震荡格局。
第二部分 2013/14年全球油菜籽供应增加,施压菜籽价格一、 2013/14年全球油菜籽产量预估纷纷上调,供应充裕近十年来,全球的油菜籽产量节节攀升,其中加拿大油菜籽的产量增速居首。全球油菜籽的持续增产背后存在几个主要因素:其一,继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进度缓慢,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全球粮食作物的价格大涨,价格上涨刺激了农户的种植意愿;其二,全球人口急剧上升,尤其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人口增长带动了农产品的刚性需求增长;其三,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均消费水平提升,导致鱼类、禽类消费快速增长,在饲料原料消费整体提升中,油菜籽的需求提升较为突出;其四,油菜籽作物的抗自然灾害能力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 本年度,全球油菜籽生长形势良好,机构纷纷上调了全球油菜籽的产量预期。《油世界》认为2013/14年度全球油菜籽产量或在6900万吨左右,较2012/13年度增产8.1%,总供给预估为7434万吨,供给增长远超需求增长,导致库存消费比预计为12.9%,远高于过去三年的水平。 二、 加拿大菜籽预计较上年丰产28%,库存紧张缓解《油世界》预计2013/14年度加拿大油菜籽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796万吨,期末库存可能在280万吨,近期的期货、现货市场均受到了打压,使得加拿大油菜籽在全球油菜籽市场具有最高的性价比。过去四周,温尼伯油菜籽3月合约下跌了大约50加元。在加拿大统计局公布了加拿大油菜籽今年产量预估为巨量1800万吨之后,加拿大菜籽就不受限于芝加哥盘面美豆,虽然种植面积减少,但是总体产量较去年增长390万吨,自身利空基本面主导。今年单产创纪录的高,由于近几周价格下降,农民售出热情较高。 截至11月份,加拿大油菜籽压榨和出口量仍然较少,但是加籽近期价格下跌带来的高性价比,可能会促进未来的压榨和出口需求增长,或会体现在未来几个月的销售数据上。加拿大今年五大谷物产量增长1460万吨(小麦增产1000万吨),油籽增产500万吨,近期出口量已经出现明显增长,短期的物流问题可能会出现。加拿大菜籽库存紧张状况将得到缓解,预计2013/14年期末库存或为280万吨,创纪录高位的库存将压制菜籽价格。 三、 2013/14年澳洲菜籽产量高于前期预期,或为360万吨澳大利亚是全球第二大油菜籽出口国。据德国汉堡的行业期刊《油世界》报告,2013/14年度澳大利亚油菜籽产量可能高于早先预期。《油世界》称,2013/14年度澳大利亚油菜籽产量可能约为360万吨。其他分析机构的预测范围在350到380万吨。澳大利亚政府近来将澳大利亚油菜籽产量数据从早先的330万吨上调到了340万吨。 油菜籽作物生长周期最后阶段天气条件良好,导致西澳洲收获结果非常不错。目前西澳洲的油菜籽收割工作已经结束,而维多利亚州的收割工作仍在进行。澳大利亚油菜籽收割工作已完成了75%至85%。今年油菜籽产量将低于上年的401万吨。2012/13年度(11月到次年10月)澳大利亚油菜籽出口量增至创纪录的350万吨,同比增长37%。澳大利亚菜籽油出口同样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12.8万吨。今年5月份,我国重新开启了对澳大利亚菜籽的进口,月度进口量突破了近年的历史高点。 四、 全球油籽2013/14年度供应预计呈恢复性增长继2012/13年度全球油料总体丰产之后,2013/14年度预计全球油料产量继续增加,供应继续呈恢复性增长。根据油世界预估数据,2013/14年度全球十大油料总产量为4.966亿吨,较12/13年度增加3040万吨。其中,13/14年度大豆产量2.876亿吨,较12/13年度增加2050万吨;13/14年度葵籽产量4020万吨,较12/13年度增加460万吨;13/14年度菜籽产量6910万吨,较12/13年度增加520万吨。 2013/14年度,全球油料供应继续增加,全球油料供需局面将更趋宽松。从库存使用比进行分析,2013/14年度全球油料总体库存使用比为19.7%,较12/13年度的16.5%有大幅提升。全球油料库存使用比自2011/12年度最低点连续两个年度回升,显示全球油料供需正不断趋于宽松。 第三部分2014年国家政策将继续左右菜籽类行情一、 我国油菜籽托市收储政策回顾油菜籽收储政策从2008年起,国家连续6年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而在每年政策出台前后,国内菜籽、菜粕、菜油市场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菜籽类的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政策市。 | | | | | 2008年11月 | 4400 | 150 | 150 | 中储粮 | 2009年5月 | 3700 | 404 | 404 | 中储粮、中粮及地方企业 | 2010年5月 | 3900 | 250 | 250 | 中储粮、中粮及地方企业 | 2011年6月 | 4600 | 330 | 565 | 中储粮 | 2012年6月 | 5000 | 500 | 590 | 中储粮 | 2013年5月 | 5100 | 500 | 615 | 中储粮、中粮及地方企业 |
六次政策通知如下: 2008年:国家发改委10月20日宣布,在油菜主产区,按每市斤2.20元的价格向农民收购油菜籽,充实食用植物油中央储备。 2009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在主产区对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同时确定油菜籽哦了托市收购价格为每市斤1.85元。 2010年:5月26日,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2010年油菜籽收购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表示,2010年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即托市收购价格)为每市斤1.95元(国标三等),具体执行区域为湖北、四川等17个油菜产区。其中,冬播油菜产区执行期限为2010年5月21日至10月底;春播油菜产区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底。 2011年: 7月13日,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国家临时存储菜籽(油)收购工作的通知》,此次挂牌收购价为2.3元/斤(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0.02元/斤掌握),收购执行期限为2011年9月30日。 2012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国家临时存储菜籽(油)收购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的油菜籽挂牌收购价格为2.5元/斤,收储将采取由委托收储企业按规定挂牌价格向农民收购油菜籽,再委托加工企业加工成菜籽油为国家临时存储油的方式进行。 2013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四部门于2013年5月23日印发通知称,2013年国家临时存储油菜籽收购总量暂按500万吨掌握,收购主体为中储粮直属企业委托其他收储企业或入统企业。油菜籽的挂牌收购价为2.55元/斤(即5100元/吨),国标三等质量标准,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照0.02元/斤调整。 近年来,国家的收储政策因扭曲市场价格、执行过程中的某些乱象而饱受指责。以油菜籽为例,因收储油菜籽价格高于国外油菜籽价格,国内油菜籽市场与国际油菜籽市场严重脱节,出现价格倒挂。2013年油菜籽的收储价格为5100元/吨,而加拿大菜籽的进口到岸成本仅在4300元/吨,这样内外价格出现严重脱节,虽有助于鼓励国内油菜的种植,但是并不利于油菜籽产业链的市场化。 今年的临储收购政策明确要求,严禁将进口油菜籽加工后作为国家临时存储油入库,但由于国内外菜油价格存在巨额的进口利润,就出现了部分企业冒险违规进口菜油掺入国储,也造成了菜粕短期的紧张。11月份中储粮总公司针对“两起违规进口菜籽油掺入临储库存事件”,取消了两家企业参与临储收购的资格,并对负有监管责任的中储粮湖北、湖南分公司及相关直属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做出了处理。 无疑,2014年国家对油菜籽的收储政策仍将继续左右市场走势。 二、 临储收购政策集中菜籽类产业风险,期现结合需求凸显国家出台临储油菜籽政策连年变动,市场参与各方已经适应了这种政策化市场,例如主产区的油菜籽加工企业每年在油菜籽上市前努力争取中储粮的临储收购指标,除了赚取稳定的加工费外,还能根据中储粮的政策赚取菜粕销售的额外利益。 2008-2012年:油脂厂商在油菜籽的收获季节代中储粮收购油菜籽,同时代加工成菜油和菜粕,压榨出的菜油归入国家储备,代中储粮储备。菜粕归中储粮所有,中储粮将菜粕按照指导价格卖给油厂,最终中储粮与油厂进行代收菜籽款、代加工费、菜油代储保管费、菜粕销售款进行结算。 2013年:油菜籽收储政策与往年不同之处在于,中储粮对油菜籽代收储企业规定的菜粕销售指导价有所提高,为不低于2660元/吨,这也为菜粕的现货价格提供了底部支撑。菜籽的收储价格定在5100元/吨,且今年政策严禁进口菜油流入储备,这样油菜籽企业的压榨原料变得十分紧俏,菜粕的销售溢价成为了压榨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主要的风险来源。今年的代加工费从200元/吨提升至220元/吨。 在“菜籽-菜油-菜粕”产业链上,市场价格风险累计原本最大的是油脂压榨企业,但由于政府的托市收购政策,行业风险集中到了菜粕一个品种上,这也使得整个产业链上菜粕的价格波动更大。未来菜籽类的油脂企业、饲料企业应更多地加强期现结合来规避风险,菜粕期货的市场体制成熟度有待提高。 三、 2014年油菜籽政策若收储变直补,内盘将下跌实现内外统一近几年,人工成本增加,国内种植成本也出现了小幅上升。湖北荆门地区2012年人工费用平均在80-100元/天,今年增至100-120元/天。油菜籽种植成本2012年约450-460元/亩,今年涨至470-480元/亩。2013年国家托市收储价格为2.55元/斤,较2012年的2.5元/斤提高。因此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在2013年出现了较大增幅,其中荆州地区去年油菜籽种植面积约370万亩,今年则增加28万亩至398万亩,增幅达5.6%。 如果中储粮继续收购菜籽,但不进行提价或者提价幅度较低。目前国储菜油库存在650万吨左右,国储菜油拍卖却有价无市、屡屡流拍,那么未来菜籽油的收储库容面临考验。如果继续提高油菜籽收储价格,这将进一步提高菜油的价格,更加抑制国产菜油的消费热情,2014年国家能否继续维持当前的收储政策受到严峻考验。 如果政府不再收购油菜籽,而是加大对农户的直补力度。目前政府对种粮的补贴要优于种植油菜籽的补贴,举例看湖北地区的油菜籽和小麦种植成本看,油菜籽的补贴仅包括国家良种补贴10元/亩,而小麦涉及国家良种补贴10元/亩和农资综合补贴150元/亩,油菜籽种植补贴上调的空间仍存。在当前油菜籽单位面积种植收益差于小麦的情况下,提高对于农户的直接补贴力度,无疑也能提高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 湖北地区作物种植收益对比 | 单位:元/亩 | | | 投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产出 | | | | | | | | | | | | | 收益 | | | | |
| | | | | | | 劳作周期 | | | 劳作特点 | 体力消耗大难收割、难运输、难脱粒,油菜种植机械化的推广还需一个过程 | | 补贴 | | | | | | | | |
三中全会对于“资源优化配置”主题以及未来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提及值得关注。《决定》表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农产品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国家收储政策就是与市场定价机制相悖的产物。油菜籽、棉花等作物都受收储政策托市,油菜籽已经连续6年实行临储收购政策,在收储的作用下,国内价格保持高位,比加拿大菜籽要高出1000元/吨,国产油菜籽基本会流入国储,导致市场的流通性降低;定价机制僵化阻碍了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价格对市场的调节反作用、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也丧失。期、现市场严重脱节,最为典型的就是郑商所的油菜籽品种在上市不久便无成交。 国家对于油菜籽行业的政策未来将会更加富有弹性和效率。以我国棉花政策为例,当前的棉花临储政策下对棉农的补贴是间接补贴方式,即财政补贴资金不直接以财政拨入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流通环节间接给予补贴。这固然对棉花生产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这种补贴对棉花生产的直接刺激作用较低,而且容易在中间环节流失。美国对其棉花生产给予高额的直接补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直接补贴属于WTO规则下的农业支持的“绿箱”政策,既不会扭曲市场,又对棉花生产有更强的激励效果。因此,我国的油菜籽政策可能探索从临储政策为主,转变为临储与直补并重,最终实现以直补为主的市场化模式。 2014年临储政策具体走向何方,言之过早,但较为明确的是调控手段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将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巨大的价差也会随大量进口而缩小,油菜籽价格走向国际化将越来越明显。 四、 中国油菜籽2013/14年进口或增长,供需渐宽松 中国油菜籽供需平衡表 | 单位:万吨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播种面积 | 7370 | 7347 | 7432 | 7510 | 单产 | 1.775 | 1.827 | 1.885 | 1.917 | 产量 | 1308.2 | 1342.6 | 1400.7 | 1440 | 进口量 | 127.7 | 220.1 | 338.4 | 365 | 总供给量 | 1435.9 | 1562.7 | 1739.1 | 1805 | 压榨消费 | 1360 | 1480 | 1620 | 1690 | 种用消费 | 71 | 70 | 95 | 85 | 总消费量 | 1431 | 1550 | 1715 | 1775 | 年度结余 | 4.9 | 12.7 | 24.1 | 30 | 数据来源:国投期货 |
2013/14年度油菜籽播种面积和单产均有小幅提升,我国新季油菜籽产量将有小幅增长,同时低廉的加拿大菜籽丰产、对澳大利亚菜籽的进口政策放开,因此,总供给量或能较上年出现大幅增长。国内需求增长相对较缓,因此,我们认为2013/14年度结余或能高于2012/13年度,供需面出现了渐渐宽松的局面。 第四部分 菜粕难现2013年高价 2014年菜油消费有望改善 一、 2014年菜粕或仍先扬后抑,但难现2013年高价菜粕主要用于水产养殖业,价格受水产养殖周期及效益影响也较大。鱼类饲料的配方需要根据生长周期调整,一般在鱼类生长周期前期需要品质好、小颗粒,营养较为丰富的高端品牌;中后期大颗粒的一般品牌即可。在鱼类生长的各个阶段,菜粕皆为鱼类饲料必不可少的原材料。通常情况下,菜粕在鱼类饲料中用量占比30%-40%。与棉粕、豆粕相比,菜粕具有更强的性价比优势。 每年的5-10月份为养殖业高峰期。水产饲料企业,自3月开始生产旺季,开工率100%,菜粕从2、3月备货,4、5月开始消耗,5月份菜粕库存最低。新季菜粕上市后,饲料厂按需采购菜粕。届时菜粕供应充足,现购现产,库存水平基本维持在一个月的用量,随着价格的变化做相应调整。通常6、7、8月为鱼类饲料销售旺季,9月有所减弱,10月之后鱼类饲料停产,开工率由100%降至30%。 目前鱼类养殖规模稳定,养殖密度1000-2000斤/塘。饵料系数按2计算,预计1斤鱼需要饲料2斤。按此计算,每亩塘所需饲料2000-4000斤,若每斤鱼类饲料的菜粕使用量按35%计,每亩鱼塘消耗菜粕700-1400斤。一亩塘的净利润2000-3000元,盈利空间稳定,对饲料的需求较为刚性。 近年来,H7N9等各种新型流感病毒出现,活禽交易是常见的控制方式,消费者对禽类消费明显下降,对水产的消费趋于上升。在各类餐馆中,禽类消费亦明显减少,鱼虾销量增加,鱼类作为禽类替代品消费将有所增长。 总体来看,菜粕下游需求稳定,2014年菜粕用量将继续稳定增长。但2013/14年度油菜籽、菜粕的大量进口,供给增长较需求增长较强,年度结余或较上一年度宽松。2013年菜籽粕较为明显的一轮上涨行情,主要受到国家收储政策影响、消费旺季需求支撑,2014年若国家收储政策有变,同时考虑到进口增长、进口成本降低等因素,2014年菜粕的重心或能下移,2013年行情或难重演。 中国菜粕供需平衡表 | 单位:万吨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产量 | 824.8 | 894.8 | 975.4 | 1017 | 进口量 | 156.4 | 84 | 28.1 | 35 | 总供给量 | 981.2 | 978.8 | 1003.5 | 1052 | 饲料消费 | 920 | 950 | 1000 | 1020 | 其他消费 | 30 | 35 | 30 | 30 | 总消费量 | 950 | 985 | 1030 | 1050 | 出口量 | 0.2 | 5.2 | 10.2 | 10 | 总需求量 | 950.2 | 990.2 | 1040.2 | 1060 | 年度结余 | 31 | -11.4 | -36.7 | -8.1 | 数据来源:国投期货 |
二、 2012年以来禁止进口印、巴菜粕,2013年进口源自巴基斯坦据海关数据,2011年我国进口印度菜粕64.8万吨、豆粕21.4万吨,合计86.2万吨;2012年初因在印度菜籽粕中检测出孔雀绿等有害成分,我国禁止从印度和马来西亚进口菜粕,导致2012年我国进口印度菜粕和豆粕数量大幅萎缩至5.8万吨;2013年我国进口印度豆粕数量仅为0.9万吨,菜粕进口量为零。 国家质检总局在2011年12月31日更新的《允许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国家与地区及产品名单》中,取消了从印度进口菜粕、花生粕、棉粕、豆粕、芝麻饼粕和蓖麻粕。原因为部分菜粕船货中发现名为孔雀石绿的危险化学品痕迹,后印度溶剂萃取商协会(SEA)鉴定出包装材料中的绿色染料为污染来源,并督促出口商暂停使用。 印度是我国最大的菜粕、豆粕进口来源国,2010/11年度我国进口印度菜粕64.8万吨,占进口总量46.9%,进口豆粕21.4万吨,占进口总量95.2%。上述政策的执行将使印度菜粕、豆粕进口量大幅下降。 2008/09年度我国菜粕进口量仅24.8万吨,之前年份几乎没有进口,但2009、2010两年受印度菜粕冲击,进口量大幅增加,2009/2010、2010/2011年进口分别达到121.6万吨和138.2万吨,其中印度菜粕进口量由35万吨增长至65万吨。过去几年印度豆粕进口量一直占国内进口总量九成以上。 印度菜粕进口渠道被堵死,导致国内油粕平衡被打破。在国内菜籽供给有限的背景下,企业被迫大量进口菜籽应对菜粕紧缺的局面。2012年我国进口菜籽293万吨,同比增长132.1%;2013年1~11月份我国进口菜籽315.62万吨。菜籽进口量大幅增加,缓解了菜粕供需偏紧的局面,但也加剧了菜油供过于求的格局。 中印关系改善利于菜粕进口 10月下旬辛格访问中国期间,中国和印度在军事、边境、经贸等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辛格在中央党校的演讲中特别强调了两国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今年5月李克强访印期间,中印双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中,也重申了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由于中印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印度对华贸易赤字严重。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12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额约为400亿美元,且逆差额仍逐年扩大。而10月24日,中国南车再次签约印度新德里地铁项目的新闻也被市场热炒。 我们认为,随着两国外交关系的进一步缓和,中印经贸关系将会获得实质性改善,后期中印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可能会采取类似中泰两国“高铁换大米”的互惠互利形式,印度菜粕进口解禁将被提上日程表。 菜粕 | 单位:吨 | 埃塞俄比亚 | 哈萨克斯坦 | 巴基斯坦 | 合计 | 1月 | 0 | 0 | 0 | 0 | 2月 | 0 | 60 | 0 | 60 | 3月 | 2913 | 56 | 0 | 2969 | 4月 | 1810 | 0 | 0 | 1810 | 5月 | 3943 | 0 | 0 | 3943 | 6月 | 1503 | 0 | 0 | 1503 | 7月 | 2773 | 0 | 0 | 2773 | 8月 | 2239 | 0 | 3193 | 5432 | 9月 | 3808 | 0 | 28467 | 32275 | 10月 | 4966 | 0 | 38854 | 43820 | 11月 | 6275 | 0 | 18607 | 24882 | 年初至今 | 30230 | 116 | 89121 | 119467 | 数据来源:海关 国投期货 |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11月底,我国共进口11.95万吨菜粕。根据目前国内的进口政策,加拿大及印度菜粕依然无法进入市场,我国目前以进口巴基斯坦菜粕为主,相较于往年同期的高峰水平仍相距甚远。后期仍需关注国家对加拿大、印度菜粕进口政策的变化,若菜粕直接进口量增加,也将极大程度上缓解菜粕的库存压力。
三、 其他蛋白市场对菜粕的影响——豆粕、棉粕、DDGS 注:蛋白含量数值按照豆粕43%、菜粕37%、棉粕42%、DDGS26%计算。 上表对2010年以来华东、华南、山东及附近地区四种粕类的价格进行了统计,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以来豆粕的价格区间在3800-4500元/吨,菜粕的价格区间为2450-3450元/吨,棉粕的价格区间为2450-3600元/吨,DDGS的价格区间为1950-2400元/吨。也可以看出,四种粕类中豆粕的价格区间最高,其次是棉粕、菜粕、DDGS的价格。 豆粕方面 2012/13,全球大豆供需逐渐由紧张向宽松过渡,全球大豆结转库存6018万吨,较11/12年度5515万吨回升;2012/13年度全球大豆库存使用比23.3%,较11/12年度21.5%回升。2013/14年度,在北美丰产及南美丰产预期下,全球大豆供需将更加宽松,全球大豆结转库存7062万吨,库存使用比26.1%,均较12/13年度有较大回升。 2014年,在全球大豆大幅丰产的背景下,预计中国大豆全年进口量大幅增加,国内大豆供应呈现整体充裕的状态,国内压榨量或继续增加,我们认为2014年国内粕价难以维持2013年坚挺的价格,而油脂供应压力仍然较大,2013年全行业高处的压榨利润或在2014年难以为继。 棉粕方面 随着北半球新棉采摘已经接近尾声,预计2013/14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564万吨,同比减少5%,平均单产下降至52公斤/亩。预计2013/14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为2380万吨,同比增长2%,其中印度消费量较上月预测提高8.5万吨。 DDGS方面 2010年底我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DDGS(玉米酒精糟粕)进行反倾销调查,2012年6月商务部宣布终止调查,导致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DDGS进口量大幅萎缩,与其他因素共同促成了2012年国内粕类的大牛市行情。在调查终止后,我国DDGS进口量开始大幅增长,2012年进口量同比增加41.3%。美国新作玉米低价上市后,美国DDGS的价格将会进一步降低,这将刺激我国进口美国DDGS数量继续大幅度增加。 由于DDGS无配额限制,且对杂粕具有良好的替代效应,DDGS的大量进口有利于缓解我国粕类供需紧张的关系。后期如果印度菜粕进口解禁,国内杂粕供需格局或将进一步由紧转松,杂粕价格可能承受更大的下行压力。但近期,12月25日起国家检验检疫局将对每批次的进口DDGS都严格检测转基因项目,已经对短期的蛋白市场造成影响。 2013年11月份我国进口DDGS为53.85万吨,较上月增加2.2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38.58万吨。2013年1月-11月我国共进口DDGS为348.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20.36万吨。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发布关于加强进口粕类饲料转基因检测的警示通报,内容显示,近日上海检验检疫局在对进口美国玉米酒糟粕(DDGS)实施安全风险监控时,检出来未经我国批准的转基因品系MIR162,相关货物已做退运或销毁处理。11月初至12月20日我国共退运54万吨未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占我国玉米进口量的30%。截至12月27日,中国已拒收约2000吨美国DDGS,随着中国严格检查未获批准的MIR162转基因成份,未来几周预料将有更多美国DDGS将遭到拒收,贸易商指出,国家质监总局本周发布通知给地方当局,要求对DDGS货物加强查验成份后,未来DDGS退运数量可能仍将增大,预计12月份我国DDGS进口量将会有所减少。 长期来看,如果我国政府对蛋白进口政策进行松绑,国外廉价蛋白的大量进口,将会有效降低国内蛋白粕类的综合成本,并导致国内粕类供需紧张局面的转变,有利于我国饲料养殖行业原料成本的下降,进而缓解国内肉类成本的上升压力。 四、 菜油现货价格优势显现,在油脂消费中的份额或出现提升菜油当前进口仍存利润,加拿大菜油直接进口的完税成本在7300元/吨左右,而国内菜油现货报价在7500-7700元/吨之间,因此未来的进口量或仍将维持增长态势,直至内外现货进口无利润可寻。 理论上,1吨国产油菜籽出油率在36%左右,出粕率在58%左右,按照加工成本200元/吨计算,由以下菜油折算成本表可知,菜粕价差每上涨100元/吨,菜油成本可降低约160元,因此,近期加拿大菜籽的进口完税成本在4000元/吨左右,菜粕价格短期内维持在2700元/吨的位置上,油厂压榨菜油的成本就在7300元/吨左右。 注:国产菜籽压榨利润计算中,菜籽、菜粕、菜油报价均采用湖北地区报价。 而加拿大菜籽的出油率较国产要高,出油率在41.5%左右,出粕率在56.5%左右,同样按照加工成本200元/吨计算,菜粕当前2700元/吨的位置上,油厂进口菜籽压榨菜油的成本将更低,在6500元/吨左右。 注:进口加籽压榨利润计算,菜籽采用加拿大菜籽到港完税成本,菜油采用江苏地区报价,菜粕采用黄埔港的加籽粕报价。 今年菜油与豆油、菜油与棕榈油的价差持续大,菜油在2013年一直属于油脂品种中最弱的品种,菜油与豆油的价差曾一度跌至300元/吨,处于历史上的低位区间。伴随着全球油籽供应增加、油菜籽增产幅度较大,油脂间的价差可能仍会维持低位。冬季过后,油脂间消费转移将逐步显现,部分豆油需求将转移至菜油。在中国进口大量美豆、南美仍将丰产的预期下,豆油面临的压力仍将较大,菜油、豆油1405、1409合约的价差可逢低关注。
第五部分技术分析与后市展望一、 加拿大油菜籽期价走势分析 数据来源:文华财经 WCE油菜籽在经过了18周的三角整理后,于12月5日强力突破两年支撑位486-496一线,目前价格处于下降通道中。该下降通道的上轨恰好也是2012年高点657.5和2013年8月显著低点485.1构成的2/3阻速线。 密切关注486-496一线的强大阻力,该阻力位由2年支撑位、下降通道上轨和12周(60日)均线共同构成。若价格反弹,则会出现较好的做空机会。 二、 国内菜籽粕、菜籽油走势分析 数据来源:文华财经 从长周期上来看,菜粕并无明显方向,处于逐渐收敛的宽幅震荡状态。短期来看,菜粕指数在2353-2373一线(61.8%回撤位、7月高点、10-11月低点、144日均线)处获得了较明显支撑,并向上打破了8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双顶颈线。在2440-2456一线(38.2%回撤位、60日均线)获得支撑后继续上行。短期形态对多头较为有利,但由于上方2570-2600一线有年内高点和下行趋势线的压制,向上空间较为有限。 密切关注2570-2600一线的突破或反转带来的交易机会。 数据来源:文华财经 菜油在6月4日强力突破3年支撑位和3年矩形整理下轨9238后迅速下跌,目前已到达箭头所指示的矩形整理目标位7652。由于6-8月下跌趋势非常凌厉,且价格在2009年密集成交区暂时遇阻,后续很可能会不规则震荡下行。 激进者可逢高试空,谨慎者可不进行操作。 三、 后市展望对于2014年菜籽类的期价走势,我们认为政策将继续左右菜籽类的行情,三中全会对于“资源优化配置”主题以及未来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提及值得关注。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有望出现改变,或加大直补力度,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将带动国内外油菜籽价格趋同,油菜籽品种或能重新活跃。需求面2014年水产养殖前景较好,但在全球丰产的背景下,菜粕重心将下移,或难呈现2013年行情。菜油当前进口仍存利润,未来进口或仍将维持上升态势,加之国储压力,2014年价格可能仍然承受压力,但菜油与豆油的价差已经处于历史低位,或能促进菜油对豆油消费市场的挤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