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内容: 5月20日,路透社印发一则消息:高盛集团将启动正式程序出售旗下的金属仓储公司。金属仓储既是高盛最赚钱的业务之一,也是颇具争议的大宗商品业务的一部分。高盛旗下的金属仓储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已成立23年,目前拥有LME注册仓库13处,从韩国到美国新奥尔良,业务遍及全球。该仓储公司每年为高盛带来巨额收入。仅在2010年,该仓库收入就接近5.4亿美元。而高盛买下该公司的花费仅为5.5亿美元。除了仓储费用之外,高盛和嘉能可等投行巨头还屡屡通过仓储公司“出招”,通过控制金属现货升贴水,在期货市场上获得巨额利润,可以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摇钱树”。投行机构是如何通过仓储业务干预到金属走势,又是为何要放弃如此利润丰厚的业务领域?其背后的原因则颇有意义。
排队现象:金融危机后LME的特有风景线
5月13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首次发布了其全球仓库网络的积压情况报告,其提到,嘉能可和高盛拥有的仓库的排队时间已长达两年。这份报告的统计时间截止到今年4月底,报告显示,排队最严重的地方集中在四大仓储地点和三大主要的仓库运营商。其中最长的排队时间已经超过了两年(748个自然日),主要涉及金属铝,这个仓库位于荷兰弗利辛恩港,由嘉能可的仓储子公司在运营。排队时间第二长的是位于美国底特律的的仓库,排队时间为683天,该公司即隶属于高盛。其他金属方面,例如铜、铅、锌,弗利辛恩港仓库的排队时间为63天,底特律的排队时间为186天。
事实上,下游金属买家对LME库存现货提取周期过长的抱怨主要出现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巨大打击,下游金属使用商采购规模大幅缩减,导致LME库存金属大幅上升。由于LME库存仓库的所有权性质,致使部分大型机构从中发掘出牟利机会。LME目前在全球拥有700多家核准货仓,用于铜、铝、铅、锌、镍等各种金属的存储及交收。这些仓库分布在北美、欧洲及亚洲等地的33个港口与地区,其中32个存放可用于交割的铝库存。
LME仓储体系有三条重要规则。
第一,仓库所有权不归属于LME,具体的经营活动由不同的仓储公司负责。
第二,LME仓库规定了每日的最低出库量。只要仓库达到了每日的最低出库量,即便仍有注销仓单积压,也可以放慢节奏,推迟出库。
第三,LME仓单是卖方市场,如果买方不提出具体要求,经纪公司(作为仓单拥有者的代理)有可能交付不同品牌、不同仓库的货物。如果买方要求同一品牌、同一仓库的货物,买方可以向经纪公司提出串换仓单,把不同品牌,不同仓库的仓单串换成同一仓库同一品牌的仓单,但有可能还需要支付加价。由于仓储公司与卖方可能归属于同一个机构,交割地点与品牌又都由卖方来选择,这就使得一些暂时不想出货的贸易商,故意把交割地点安排在早已经排起长队的交割仓库,或者选择一些买方不方便拿货的地区,再由买方自己去调换仓单,从而达到拖延实物出库时间的目的。
在现行库存体系之下,对仓储公司而言可以获得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仓库租金收入。LME铝仓库租金2013年4月份开始已经从每日每吨0.41美元提高到了0.45美元,上浮10%。按照LME总库存规模年平均数据测算,LME仓库光金属铝,单日的总租金收入就高达200万美元。在LME铝仓储的32个港口与城市中,美国底特律与荷兰弗利辛根的库存规模排名前两位,高盛的Metro和嘉能可的Pacorini分别占到这两个地区库存的80%和95%。
第二,若仓储公司本身隶属于高盛、嘉能可这些投行,库存货物不属于它们,但已经被其他持货商用作向其融资的质押,那么对这些金融机构而言,从融资交易获取的利息又是一笔丰厚的收入。只要当前铝价维持远月升水的正向市场结构,银行为现货商提供的库存融资业务就有利可图。
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