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公司持续推动“保险+期货”项目落地,完成“保险+期货”项目数十个,涉及橡胶、鸡蛋、玉米、豆粕、大豆、生猪、糖料蔗、甜菜、苹果、棉花等多个品种,总赔付率超90%。此外,公司还积极运用场外衍生品工具助力实体企业,服务近20家经济实体,名义本金规模超10亿元,服务品种涉及螺纹、聚乙烯、聚丙烯、尿素、苯乙烯、橡胶、液化气、纯碱、沥青、白糖、生猪、鸡蛋、豆油、苹果等十余种,帮助企业规避价格风险。
充分发挥金融助农桥头堡作用,公司持续将“保险+期货”、场外期权项目做深做实,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在金融工具供给端实施突破,为实体经济提供行之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
一、“保险+期货”业务助力农产业稳产保收
1、陕西延安苹果“保险+期货”项目
2023年,公司在延安多地开展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运用场外衍生品专业知识助力延安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延安苹果产业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黄陵苹果产业是当地果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来自果业。但由于天气和市场因素,黄陵果农收入面临着产量和价格的双重风险。黄陵苹果“保险+期货”收入险是公司连续第3年开展的试点项目,秉承“全国首单苹果收入险”的创新精神,在郑商所和陕西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和优化,2023年项目升级为县域覆盖险,并将期货端的采价期延长为两个月,覆盖黄陵4个苹果主产乡镇共9122.81亩果园,涉及1140家种植主体,综合赔付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收入险既保价格又保产量的优势。该项目也荣获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7家国际组织发起的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并收录到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向国际社会宣介了“看得懂、学得会、易推广”的中国减贫故事。
此外,公司还在延安市宝塔区开展了郑商所“新农提升”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在黄龙县开展政策性苹果“保险+期货”价格保险创新试点项目,在延长县开展苹果“保险+期货”收入险创新试点项目。其中,延长项目参保农户全部为脱贫户,公司创新引进中华思源“定心丸”公益基金和中金所资金,大大降低了参保农户的保费支出,并有效保障了农户的苹果种植综合收入。
2、湖北棉花“保险+期货”项目
湖北省是传统的产棉大省、长江流域最大的棉花产区,素有“银公安”美誉。2023年公司积极配合湖北政府调研和设计方案,实现湖北省同郑商所的合作,将“保棉花价格”升级为“保棉花收入”,在公安县首次开展棉花收入保险试点工作,运用“保险+期货”这一市场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障棉农种植收益。
在开展棉花收入险试点的同时,公司还在湖北主要产棉区继续开展2023年“保险+期货”价格险试点工作,项目累计保障面积超31万亩,为25个区市棉农提供风险保障货值数亿元,通过连续两年棉花“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的实施,棉农种植收益得到保障,植棉意愿进一步提升。
二、场外期权助力塑料企业应对价格风险
2023年年初以来,因下游农膜企业成品库存较高,农膜成品价格下跌,下游企业利润受到侵蚀,直接导致下游企业减少对塑料原料的采购,塑料需求下降,塑料价格持续下跌。山东临沂某塑料商贸企业作为塑料贸易商,库存面临较大减值风险,随着下游需求的减少,销售遇阻,营业收入下降明显。
为了解决该企业面临的困难,公司通过与客户长期连续的互动合作,培育客户从尝试简单的香草期权结构逐步学习和了解较为复杂的结构,并根据客户动态的风险需求,为该企业设计了气囊结构、累计结构等适时的奇异期权管理方案,使客户在原有规避库存价格下跌风险的方案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销售价格。
2023年,该企业连续多次累计进行聚乙烯、聚丙烯等场外期权套保,有效冲抵了塑料现货端的价值损失。客户期权知识储备和套保收益同步增长,充分发挥了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三、做市激发市场活力,服务实体高质量发展
做市商制度是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陆续在我国期货、期权、股票和债券市场引入。公司自2015年起便积极开展做市业务,参与了各期货交易所的期权、期货做市仿真比赛,实盘选拔赛等,并于2019年6月起正式开始期货做市交易。通过开展做市业务,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精细化和多样化的成本收益管理服务,引导企业合理避险,提高了对冲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公司现有做市牌照18个。当前,各大交易所多个做市品种已经形成最近多个月份合约活跃局面,品种的流动性、合约价差结构明显改善,品种交投规模进一步扩大,交易持仓规模和产业参与度逐步提升,有效提升了期货市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的一种创新,“保险+期货”、场外期权不仅提高了相关产业和经济实体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了经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做市业务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市场流动性,推动高质量市场发展。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不断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模式,抓创新、谋发展,持续优化现有公司产品,为广大客户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坚守合法合规底线,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衍生品市场的规范运行和蓬勃发展。
充分发挥金融助农桥头堡作用,公司持续将“保险+期货”、场外期权项目做深做实,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在金融工具供给端实施突破,为实体经济提供行之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
一、“保险+期货”业务助力农产业稳产保收
1、陕西延安苹果“保险+期货”项目
2023年,公司在延安多地开展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运用场外衍生品专业知识助力延安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延安苹果产业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黄陵苹果产业是当地果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来自果业。但由于天气和市场因素,黄陵果农收入面临着产量和价格的双重风险。黄陵苹果“保险+期货”收入险是公司连续第3年开展的试点项目,秉承“全国首单苹果收入险”的创新精神,在郑商所和陕西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和优化,2023年项目升级为县域覆盖险,并将期货端的采价期延长为两个月,覆盖黄陵4个苹果主产乡镇共9122.81亩果园,涉及1140家种植主体,综合赔付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收入险既保价格又保产量的优势。该项目也荣获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7家国际组织发起的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并收录到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向国际社会宣介了“看得懂、学得会、易推广”的中国减贫故事。
此外,公司还在延安市宝塔区开展了郑商所“新农提升”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在黄龙县开展政策性苹果“保险+期货”价格保险创新试点项目,在延长县开展苹果“保险+期货”收入险创新试点项目。其中,延长项目参保农户全部为脱贫户,公司创新引进中华思源“定心丸”公益基金和中金所资金,大大降低了参保农户的保费支出,并有效保障了农户的苹果种植综合收入。
2、湖北棉花“保险+期货”项目
湖北省是传统的产棉大省、长江流域最大的棉花产区,素有“银公安”美誉。2023年公司积极配合湖北政府调研和设计方案,实现湖北省同郑商所的合作,将“保棉花价格”升级为“保棉花收入”,在公安县首次开展棉花收入保险试点工作,运用“保险+期货”这一市场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障棉农种植收益。
在开展棉花收入险试点的同时,公司还在湖北主要产棉区继续开展2023年“保险+期货”价格险试点工作,项目累计保障面积超31万亩,为25个区市棉农提供风险保障货值数亿元,通过连续两年棉花“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的实施,棉农种植收益得到保障,植棉意愿进一步提升。
二、场外期权助力塑料企业应对价格风险
2023年年初以来,因下游农膜企业成品库存较高,农膜成品价格下跌,下游企业利润受到侵蚀,直接导致下游企业减少对塑料原料的采购,塑料需求下降,塑料价格持续下跌。山东临沂某塑料商贸企业作为塑料贸易商,库存面临较大减值风险,随着下游需求的减少,销售遇阻,营业收入下降明显。
为了解决该企业面临的困难,公司通过与客户长期连续的互动合作,培育客户从尝试简单的香草期权结构逐步学习和了解较为复杂的结构,并根据客户动态的风险需求,为该企业设计了气囊结构、累计结构等适时的奇异期权管理方案,使客户在原有规避库存价格下跌风险的方案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销售价格。
2023年,该企业连续多次累计进行聚乙烯、聚丙烯等场外期权套保,有效冲抵了塑料现货端的价值损失。客户期权知识储备和套保收益同步增长,充分发挥了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三、做市激发市场活力,服务实体高质量发展
做市商制度是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陆续在我国期货、期权、股票和债券市场引入。公司自2015年起便积极开展做市业务,参与了各期货交易所的期权、期货做市仿真比赛,实盘选拔赛等,并于2019年6月起正式开始期货做市交易。通过开展做市业务,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精细化和多样化的成本收益管理服务,引导企业合理避险,提高了对冲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公司现有做市牌照18个。当前,各大交易所多个做市品种已经形成最近多个月份合约活跃局面,品种的流动性、合约价差结构明显改善,品种交投规模进一步扩大,交易持仓规模和产业参与度逐步提升,有效提升了期货市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的一种创新,“保险+期货”、场外期权不仅提高了相关产业和经济实体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了经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做市业务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市场流动性,推动高质量市场发展。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不断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模式,抓创新、谋发展,持续优化现有公司产品,为广大客户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坚守合法合规底线,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衍生品市场的规范运行和蓬勃发展。
自荐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