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调研的基本面梳理与行情分析】 【煤焦产业链全面进入产能过剩周期】 <原煤>2013年全国煤炭市场呈现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态势。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煤炭产量首次由年均增加2亿多吨降至5000万吨左右。消费方面,2013全国煤炭消费量达36.1亿吨,煤炭消费增幅由10年前的年均增长9%降至2.6%。库存方面,2013年12月底,煤炭企业存煤约8400万吨,同比增加70万吨,比2011年同期增加约3000万吨,重点煤企存煤8159万吨,同比增加46万吨。进口量方面,全国进口煤炭3.27亿吨,出口751万吨,净进口量达3.2亿吨,比2012年增加4000万吨左右。中国煤炭行业协会预测,2014年煤炭需求将小幅增加,市场供求继续呈现总量宽松的态势。由于前期形成的巨大国内煤炭产能释放的压力仍然较大,预计2014年全国煤炭供应能力将达到40亿吨。 <焦炭>2013年我国新建了43座焦炉,新增产能达2660万吨,全年焦炭产量4.76亿吨,同比增长8.1%,产量增速明显高于下游生铁6.2%的增速。在3月份召开的“2013年焦化行业信息发布会暨2014年市场运行研讨会”上,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会长崔丕江坦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数据显示,2010-2012年焦化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0%、2013年约74%左右。目前,全国现有700多家规模以上焦化企业,而产能规模100万吨及以上的仅有180家左右,从集约经营的角度看,总体上仍处于多、小、散的状况。而由于焦化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则交织着多方面利益调整因素。 在产能过剩周期中,国家的政策导向肯定是加强淘汰落后与过剩产能,根据工信部下达的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任务,2014年要求焦炭淘汰1200万吨产能,但是相对于焦炭整体接近5亿吨的总产量,真是九牛一毛,如果再考虑到新增产能的话,那么焦炭整体的产能过剩局面并不会有改观。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后的产能释放或在6月后出现高峰】 在产能过剩背景下,市场还将面临着山西省整合资源的投放,这在本次的调研中也有企业提及到这个问题。根据山西省煤矿安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山西省资源整合最终保留煤矿在1061座,其中2013年底生产矿(持《安全生产许可证》)在409座,生产能力在5.84亿吨/吨,剩余652座建设煤矿生产能力在7.73亿吨/年。在652座建设矿中,2014-2015年有200座整合建设矿计划竣工投产,产能在2亿吨/年,21座为国家新核准建设项目新增1.24亿吨/吨,其中炼焦煤矿9座,增加2860万吨/年,此外2014-2015每年工程煤预计在1.5亿吨,炼焦煤部分在5000万吨。结合整合煤矿投产、工程煤、以及新核准矿井投产,2014-2015年煤炭产能新增投产在4.8亿吨左右,其中炼焦煤部分我们预计在1亿吨/年。根据煤炭资源网测算,产能释放高峰会在2014 年6 月份之后。 【产能过剩局面下应重点关注下游钢铁行业需求】 我国钢铁行业也是过剩行业。有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新投产高炉59座,新增炼铁产能3249万吨,新增炼铁产能合计7381万吨。2014年预计我国将有37座高炉投产,将新增炼铁产能4937万吨。由于部分产能将会被淘汰,预计到2014年钢铁产能将达到11亿吨左右,钢铁工业产能仍呈现扩张趋势。目前,了解到的钢铁行业的开工率达到了90%的水平,从下游产能和开工率角度来说,焦炭下游的需求并不差,但是实际行情走势又并不与此相符。 从实际来看,煤焦钢产业链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钢厂增产——钢价下得——上游煤焦价格下跌;钢厂减产——焦炭需求下降——焦价下跌。 我想这可能还要从两者的阶段产量增速对比来寻到答案,6月份焦炭产量增速是粗钢的1.23倍,这也许就是症结所在。 【本文综合与操作策略】 目前,煤焦产业全面进入产能过剩周期,下游钢铁行业产量增速不及焦炭。但由于企业按照订单生产,且焦化企业可以通过延长结焦时间来调节短期内的产量水平,因此市场体现出来的库存情况是焦企、钢厂的煤焦库存水平均处于常态。从成本来看,调研了解到当前天津港二级焦成本在1010-1050元/吨,一级焦成本1130-1170元/吨,不过有钢厂的自有焦化厂的焦炭成本仅在1000元/吨的水平,焦炭期货价格连续下跌后已经渐进成本区间,但是在产能过剩,产业链恶性循环的情况下,不排除期价贴水下跌。从时间节点来看,在“金九银十”钢材传统旺季来临之前,市场弱势格局难以改变,有企业表示市场曙光可能出现的时间是三季度。 基于以上分析,操作上建议在60日均线下方逢高抛空煤焦。具体来说,JM1409合约压力位820-830元/吨,下方目标位关注前期低点791元/吨;J1409合约压力位1160-1180元/吨,下跌目标位不排除到1000—1050元/吨。 免责声明: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品种的操作依据,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