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比增长’有效意义不足 由于2023年四季度中部产能集中淘汰导致2024年上半年市场有效供给减少,2024年一季度养殖集团企业快速恢复产能驱动24年9月以来生猪供给止跌持续回升,因此2025年一季度同比2024年一季度增长是‘市场预期之中’且已经被期货盘面提前兑现。 市场更多应该考虑的是 ‘当前市场供给增加幅度’ 与 ‘期货盘面已经兑现的增加幅度’ 相对强弱的问题。 笔者在16日当天发布的《格林大华期货市场快讯20250416》中,把一季度末数据和2023年一季度末数据进行对比如下: 2025年一季度生猪存栏同比增加2.2%,较2023年减少3.1%; 2025年一季度生猪出栏同比增长0.1%,较2023年较少2.1%; 2025年一季度猪肉产量同比增长1.2%,按照2024年一季度猪肉产量1583万吨推算得出今年一季度猪肉产量约为1602万吨,较2023年一季度增加0.75%。 可看出,单从头数上来看,今年一季度生猪头数供给高于24年但仍低于23年同期水平;但是,由于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体重明显高于近几年同期水平,猪肉增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头数供给,导致今年一季度猪肉产量仍略高于23年同期水平。 价格反应一切。卓创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生猪季度均价为15.12元/公斤,24年同期为14.22元/公斤,23年同期为14.94元/公斤。从价格可看出,今年一季度均价高于24及23年同期水平,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原料成本维持低位、肥标价差持续,增重利润较为可观,驱动二育持续进场;另一方面,春节前市场悲观预期下导致供给左移,春节后供给压力明显减弱,养殖各主体通过体重来调节猪肉供给。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4月17日当周生猪出栏均重为126.01公斤,24年同期为124.39公斤,23年同期为122.68公斤。 综上,可看出一季度生猪供给压力不及市场预期,现货表现强于期货预期,生猪期货2501、2503、2505合约在春节前跌至最低点后,持续向上修复贴水。 2、能繁母猪数据的问题与思考 统计局公布一季度末我国能繁母猪存栏4039万头,同比增加47万头。25年2月末为4066万头,24年12月末为4078万头。 问题1: 2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066万头、 3月末4039万头,能够说明环比减少吗? 五部委对能繁母猪存栏指标的备注说明中提到:“非季度末月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以国家统计局季度末数据为基数,根据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的能繁母猪存栏月度环比变化率推算得出。”也就是说,季度数据和非季度数据相比的意义不大。 问题2: 2023年一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为4305万头、24年12月末为4078万头,今年3月末能繁母猪存栏4039万头,相比24年末以及23年3月减少,能说明产能去化吗? 思考1)当前仔猪、肥猪持续盈利,主动去产能驱动尚不充分,或可考虑季节性疫病影响。 今年一季度仔猪价格处于高位,卓创资讯数据显示一季度仔猪季度均价为484.5元/头,对应集团企业仔猪落地成本来看,仔猪销售利润稳定。一季度肥猪均价为15.12元/公斤,对应集团出栏成本在12-14元/公斤不等,养殖端肥猪销售利润亦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养殖端主动减少母猪存栏的主观意愿不足。然而,今年春节前后部分区域疫病影响或驱动低效母猪加速淘汰。从近两年来看,企业后备群体充足,疫病导致的被动去产能对应的产能恢复速度较快,短期季节性的淘汰对供给影响减弱。 思考2) 生产效率提升理论上对应所需母猪头数减少,但生产效率提升对应供给如何量化? 笔者认为生猪产能需考虑三个维度:母猪、生产效率、出栏体重。 近几年,随着养殖规模持续提升,资金+技术推动下我国生猪养殖效率明显提升,对应到所需能繁母猪数量持续减少。尤其是,23年四季度大量小规模自繁自养群体退出市场,母猪进一步向养殖集团集中,整体养殖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5年全国生猪供给对应的母猪平均数量为4042万头(24年3月至25年2月),24年供给对应的母猪平均数量为4209万头,23年供给对应的母猪平均数量为4307万头。在通过母猪数量推算全年生猪供给的重点难点是我国对于全国养殖生产效率指标没有公开且持续的数据指标进行量化,且生产效率在推算全年生猪供给数据中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小幅调整生产效率其对应的全年供给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 综上,2025年生猪全年供给目前可看为“一减(母猪)、一增(效率)、一变量(出栏体重)”。能繁母猪存栏减少 、生产效率提升、生猪出栏体重三者综合影响了25年生猪供给的预估水平。从目前数据大致推算,今年全年养殖行业有望保持盈利水平,出栏体重仍是影响养殖利润大小的关键驱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