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国内玉米供应的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农业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现代生物技术。但是另一方面,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我国对转基因的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研究上坚持自主创新、推广应用上确保安全、管理上严格监管。 国内对转基因玉米的态度,可以从中央一号文件中略知一二,从2007年的提出要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开始,渐渐的2008年就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不仅在2009/2010年都提出了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培育新品种产业化,还在2012年的一号文件中强调要进一步实施重大专项,到后来2015年的时候开始要求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然后2016年就提出要开始慎重推广转基因,直至今年,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打赢种业翻身仗。 从品种水平看,我国农产品较国外差距比较明显,其中大豆、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还不高,只有美国的60%不到,转基因农作物的发展也起步较晚,纵观国际上转基因玉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8年,转基因玉米的成功原生质体转化,其次最早的商业化是1995年,抗虫抗除草剂玉米在美国开始推广应用,从1996年到2016年,全球的转基因玉米种植面就已经达到6亿公顷,美国更是90%以上的玉米都是转基因玉米。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已经累计达到400多亿亩,涉及到29个国家,就是29个国家有种植转基因作物,另外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农产品。 我国最早是在1993年12月24日发布了由国家科委正式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此后于1996年7月有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整体较国外的转基因发展进度还是有所滞后。我国2019年转基因推广品种仅有抗虫棉和抗病番木瓜,种植面积仅320万公顷;但2020年我国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加速,先后有4个国产玉米品种和3个大豆品种获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国内转基因种子商业化落地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规定转基因玉米只能用于饲料和榨油,食用玉米并不能使用转基因的品种。但是食用消耗占玉米总消费的比重比较小,只有8.7%。所以转基因玉米的适用范围还是对应国内玉米主要的用途。 如若我国的转基因玉米的推广以及单产水平能够追赶上美国的水平,大概90%的播种面积是转基因玉米,按照40%的增产幅度来算,国内整体的玉米产量应该可以增产36%,按照目前两亿吨左右的产量,可以增加七千多万的玉米供应,基本上就可以满足国内的玉米需求。 但是按照目前国内转基因的发展进度,我们以国产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华恢1号”和“Bt汕优63”举例,其研发工作从1995年就已经开始,直到2009年才颁发安全证书,但获得安全证书不等于就可以商业种植,到2021年,总共27年,但是转基因水稻还没有开始商业种植,照这个速度来看,去年获得了农业转基因的安全证书的四个玉米品种,离商业化还有好长的一段距离。2020年可以说或是转基因玉米的开始,2021年开始加速落地,按照目前中美关系的紧张,还有玉米大豆对于国外进口的依赖,中国的转基因发展可谓刻不容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国家应该会大力缩短玉米大豆转基因作物的上市进度,相比较水稻而言,玉米此次应该不需要等待太久。 所以这次一号文件再次提及转基因的重要性,对于未来国内的玉米供应国家还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叠加上今年的扩种进度,玉米将来的供应缺口将被堵上,待转基因玉米上市之后,势必能完全摆脱对进口的依赖,所以整体玉米的价格预计大方向还是以偏空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