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纺织企业调研报告
3月下旬郑商所和我们大地组织了下游企业的调研活动,我们走访了江浙两地的棉纺企业,了解到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总体来说,中小纺企开工率不高,大厂开工相对不错,订单较好。企业原材料备货和产成品存货意愿不高,库存基本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纯棉纺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各企业都在走差异化道路提高竞争力。现将企业大致情况分别汇总如下:
企业一:张家港保税区纺织企业
主要生产粗支纱,用来做面料、牛仔、白胚,以内销为主,出口不多。目前普梳16支的加工费在4000元左右,16支当地销售价格22500元/吨,卖到广东的价格为24500元/吨。企业订单量不错,经营比较正常。原料采购主要使用巴西、西非等外棉,新疆棉不多。企业负责人表示,因为张家港没有封关,所以内棉价格低就会使用新疆棉,但需要关注长度整齐度马值等指标。库存方面,企业的正常库存是4个月,目前为2个月,美棉超过60美分没有利润了,现在不敢进,目前情况不如一年前,之前有差价。企业目前税负压力过大,要承担17%增值税,5%的关税等,去年企业税金将近5千万,利润还不到税金的20%。税负过重。
企业二:南通纺织企业
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家纺面料供应商之一,集研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化家纺配套企业。设计研发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去年和今年一季度业绩都出现增长,去年销售额10个亿,一季度同比增加30%,对今年行情不是特别看好,不过就家纺行业来说,影响较少,倒闭破产的企业不多。公司生产的品类以纯棉为主,天丝莫代尔为辅,涤纶不多。非棉纤维总量大约在25%左右。棉花在高价的时候,非棉占比较多,随着棉价走跌,可能会有增加棉花用量的趋势。不过受产品周期影响,比例变化相对缓慢,明年配比上可能会有所变动。
库存方面,现在坯布大约有1000万米的库存,其中产成品库存500万米,为1个月的销售量,另外生产线上还有1个月左右的销售量,属于刚性库存。现在不会超量备货,因为价格下跌导致投资需求减少,随时根据行情的走势进行库存调整。
企业销售以内销为主,去年内销10几个亿,外销两个亿左右,外销是做好产品推销,设计研发为主,出口国家主要是日本、欧美、东南亚等。这几年家纺的出口总体是萎缩的。客户有罗莱,水星家纺等知名品牌。
原料方面,40S为主,32S和21S有一部分,32S前期以印度纱为主,现在进口纱优势缩减,有一部分转移到国内来。目前用32S跟40S配棉一样,21S虽然差点,但是依然以高等级棉花比较多,进口棉纱少了,国内企业如果能生产,那么也会挤压一部分外纱。40S、60S的采购原先以山东为主,15/16年度转向河南,32S从15年开始就在河南,江苏本地也有但是不多,主要是盐城大丰等企业,后期32S和21S考虑往新疆方面转移,哪里价格低就会转移到哪里。
面料供应商:魏桥是原先最大的供应商,另外还有悦达、银丝来、山东德棉。目前对供应商的要求是短平快,需要他们适应能力强,基本上以中等规模的企业为主。
棉花用量方面:棉花是不可以完全替代掉的。粘胶有一定的凉性,容易掉毛,现在价格上没有优势,更多是功能性的一些作用,所以回流也不会太多。涤纶这两年也少量用一些,但是改变不了棉花的主体地位,天丝莫代尔产能比较小,所以影响不大,如果后期高强粘胶也能做了,性能粘合度等方面提升,这样可能会竞争影响比较大。但是需要技术上的突破。
企业三:宁波棉纺企业
中日合资,拥有10万纱锭,主要生产全棉高支纱、高档色纺纱及混纺纱。公司产品三分之一出口日美,三分之一内供,三分之一供周边地区。今年以来日子都不好过,与产业内部的大部分企业都差不多。去年总体的开机率基本在8-10万锭开足的,今年产能压缩到6万锭,1个月产纱550吨左右,其他都处于休眠状态,这不是因为订单关系,主要是棉花的跌跌不休,所以有意识地压缩产能,等价格恢复后再决定剩下的开机状况。
现在加工贸易配额只有一千吨,主要原料以国产棉为主,基本上是三级棉。纱支主要集中在全面精梳40S、60S和80S,普梳21S、32S,也有涤棉、混纺的。TC销量前两年比较好,但目前由于涤纶价格上涨,销售有所减弱,后期会有提升棉花比例的可能。
负责人表示3128B跌到11500元/吨左右就会有利润了,不过现在高等级棉花越来越少。去年进口纱冲击比较大,近期进口纱优势在消失,棉价下跌,所以利润有所好转。现在订单都是很小,分散化,随用随买的居多。如果价格上涨,那么也会增加一部分备货。
国储棉方面,企业认为质量不好,纺高支的棉纺企业用不了。企业去年和前年都有拍过棉花,重量质量有问题,亏重大约有1%-2%,主要是新疆棉,机采棉也会用一部分,薄膜比较多。
企业认为现在去接棉花风险比较低,但依然没有信心,市场都在等待更低的价格。现在库存维持半个月左右,去年有一个月至45天的库存量。
成本方面,前几年用工荒,现在好多了,每年工人工资都是按照10%上调,成本压力是比较大的,目前唯一的利好是棉花买入增值税抵扣由13%上调到17%,并且电费也微降了一点。
企业四:色纺企业一
公司拥有90万纱锭的生产规模,色纺为主,新疆有自己的棉花种植基地,色纺设备采用国外先进设备,有实验研发中心。通过全球有机纺织品认证。积极开发环保新产品。研发团队百余人。
去年生产和销售的棉花15万吨不到,产销基本上平衡,规模120万纱锭,16年计划销售17万吨左右,近三年每年增长15%-20%,不是销售额的增长,是纱线量的增长。今年一季度情况整体比较好,同比增长20%左右,棉花的储备量是所有企业里最多的,一般为6-7个月库存,现在是3个月库存,产成品库存在2-3个月的水平。因为淡旺季比较明显,所以淡季的时候会生产一些常规产品以备旺季销售。
虽然从数据上看企业状况还可以,但是经营过程非常累。进口纱的冲击以及新疆补贴对内地的棉纺企业压力很大。行业整体开机率不高,60-70%左右,企业是满负荷生产。
由于国内成本过高,在越南投资3亿美金建厂,是除了天虹纺织以外最大的项目。一共有50万纱锭,已开40万锭。目前每万锭产量跟国内持平。现在主要的精力在对工人的培训上,当地纺织基础比较差。
关于储备棉:国储棉花个别指标与实际不符,拍到的棉花是B2,实际可能是C1,虽然可以追责,但是有很多轧花厂倒闭了,所以可能遇到的问题比较大。另外亏重方面也比较厉害。去年抛储成交少,企业拍的不多,发现包装很差,都是散包,还有短绒问题。收储的时候轧花厂没有短绒指标,但是自用的时候发现短绒还是超标的。
对于期货有所关注,但更多的关注现货,年前关注近月价格,当想去拿的时候,发现实际仓单选择不大,看中的棉花升水比较大,采购量较大的情况下,很难有足够的选择,价格与现货价格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升水和运费加上之后跟现货基本持平。市场上资源依然比较多,轧花厂的出货意愿比较强,现货价格依然是一路往下走,但是也关注到一些高品质,北疆双29等资源依然在减少,农一师等虽然质量不错,但是价格过高,另外操作方式也是问题,主要还然是价格问题。
整个下游大的环境依然不好,现在多数同行反馈单子比较少,销售差的情况下原料也不会拿太多,需求不佳的情况下大订单也不敢去拿。色纺现在不会有很大的单子,哪怕有追单,也是散单为主。
国家高价收储之后,抑制了部分国内需求,现在虽然价格下来很多,但是涤纶的价格也下来很多,有所替代,另外服装还有一定的周期性,所以棉花的需求要增加的话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公司在国内基本不再增加产能,新增产能放在越南。去年30%不到在越南当地销售,其他的返销到国内。TPP实施以后可能开工的进度会更快。
原料方面:越南棉花进口为主,原料库存两个月左右,国内主要是新疆棉,客户对于产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挑剔,所以对棉花的要求也在提升,基本是澳棉SM级以及新疆棉229为主,对于马值的控制等方面都非常严格,所以需要精挑细选。国产棉的三丝问题依然没有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如果纺白纱替代不了澳棉。
化纤占比大约在10%左右,跟前几年差不多,没有太多增加或者减少。主要是订单的要求,不是很明显。
企业五:色纺企业二
该企业需求每年增长,一季度与去年同期比,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要是美国增长快,欧日也有小幅增长。从色纺的行业来讲,全国纱锭大约是6500万锭,纯棉在4000万锭,化纤2500万锭。从现在的国内外棉价差看,算上增值税,国内纱线价格是有优势了,一般2000元/吨棉花价差之下,国内完全有优势的。另外增值税的抵扣改革对于企业也是有优惠。
关于储备棉,认为注水、放泥土、参杂短绒等问题都有,这些棉花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就是定时炸弹。所以必须彻底公检,并建立追责机制。如果问题很严重,纺织企业不愿意拿国储棉,那么很可能市场的缺口短期内会爆发。另外,公司不会考虑买国储棉,
产能方面:越南30万锭,保税区10万锭,国内外总共消耗棉花30万吨,到13五末期,国内也要达到30万锭。
产品售价一般比普通小厂的纱价格高,主要是大订单小厂没法完成,现在周期加快,所以要求企业适应能力加强。
期货团队偏多的理由:库存结构上看,到新花上市前是有缺口的,棉花存在一定可能的反弹机会,技术上说,有两波反弹,突破了下降趋势线,底部有所提高,是不是震荡筑底?后期更多看抛储的过程以及成交是否活跃,如果成交相对活跃,可能相对乐观。
企业六、杭州纺织企业
企业纱锭规模是23万锭,专门从事纺纱,现在涉及坯纱,色纱;坯纱和精梳纱在浙江省内规模最大。49%股份是由企业中46个自然人持有,资产8.3亿,一年棉纱产量大约在3万吨左右,去年产量2.1万吨,年增长6.7%;销售在2.2万吨,同比增长2.8%;销售收入4.5亿,同比下降17%。产销率在104%,销售总体可以。出口市场以美国、土耳其等五六个国家为主,之前是100%出口,但是随着产业链延伸提高,现在下游出口比较多了,所以出口转内销,内销占比95%。
现在涉及的原料越来越多,去年新产品占比50%及以上,新产品包括棉和各类纤维混纺,原料涉及到高强维伦,抗静电的,改性涤纶,和其他一些天然纤维,麻类的,丝,羊绒等,也包括天丝莫代尔,另外牛奶蛋白的纤维,锦纶。
员工现在有1100人,比往年人员减了很多,最高4万纱锭3000人,但随着劳动效率提高,用工越来越少。
16年1-2月份企业状况不是很好,2月产量比去年降了9.6%,销售也降了9%左右,销售收入降15%,公司30%的产品是军品,消费有大小年。民品方面经营情况不是很好,跟棉花关系很大。最近国家抛储预期使得多数企业处于观望中。
公司产品结构:全棉纱和非全棉占比大概在50%,因为内外市场棉价差比较大,所以印巴等国的产品对我国冲击比较大。棉花配额供给,但是棉纱不用配额,所以进口纱的冲击明显。这几年国内很多企业在往非棉方向走,另外新型纤维附加值比较高,多样的功能性也满足市场需求。棉花的环保性和舒适性比较好,但是功能性方面比较差一点,还是需要非棉纤维补充。
棉纱织造成本:电费占比10%,人工10%,管理、折旧,财务等费用占比15%,其他65%属于原料成本。公司应对TPP协议生效的影响,主要是还是通过创新以及产能升级来应对,符合国家的产业导向,所以新产品的比例在逐年提高,每天有一到两个新产品在试制。
因为国外低支纱对国内冲击大,公司产品种类逐步向高支纱方向发展,从21S、32S往50S、60S发展,附加值比较高的会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今年的趋势除了往高端精梳方向发展还有往混纺方向走,用棉花和涤纶以及高端的一些纤维混纺,棉花依然少不了,毕竟吸湿性,舒适性更好。
目前的产品结构跟储备棉的交集并不大,现在产品主要是40S以上的,所以对于棉花质量的要求比较高,现在主要是用的高等级的国产棉,国储棉运用价值不大。
期货仓单棉现在大部分是南疆棉花,目前来说兴趣不大,2015年的棉花都没有使用过南疆棉花,以前一直是南疆的棉花比较好,而且价格比较贵,但现在南疆棉花质量下降明显,特别是长度和强力,北疆的棉花品质相对稳定,所以转向北疆棉。三丝方面,兵团棉花提高水平比较大,机采棉去年用了农八师的,问题很大,主要是地膜,但今年的棉花客户反馈还不错。进口棉主要是价格太高,一般不太用。
前几年机采棉比手摘棉便宜一些,但是今年机采棉的价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贵的。产能不大不小,产品非常杂,高支纱的基本都在做,主要是在40S以上,低支的也在做一些。
主要是现在新疆纱的冲击,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新疆纱线的补贴折合起来大约是3000元/吨,所以优势比较明显。针织纱现在也在恢复,但是对于棉花的要求比较高,要求三丝水平比较高,最好就是澳棉,但是价格贵,其他棉花多少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库存方面,产品库存不大,一个月左右,纯棉类的库存比较少一些,主要是因为预防棉花价格的下跌带来的冲击。由于产品种类多,产品库存比一般企业要高。涤纶原料是因为去年价格非常便宜,历史上最低,所以库存比较大。开工率稳定,变化不大,基本是满负荷。
原料库存一周到半个月,一般一周左右。主要是棉花价格一直在跌,所以企业的避险需求强。之前纯棉纺产品在70%左右,现在降了20%。一般来说新厂财务费用会比较大。2014年新棉上市以后,有一段时间纯棉纱的利润还是可以,马上有很多转过来。但总的来说纯棉纱无法和新疆及国外竞争。因为人工电费都要比东盟国高,补贴比新疆少。所以企业只能从研发新产品入手。计划新产品占比在70%。
替代方面,虽价差很大,但是涤棉不可能完全替代,不过反替代现在也没看到太多。这两年涤纶长丝运用越来越广。化纤方面在非贴身穿戴领域替代的越来越多。特别是窗帘方面,占到95%以上。纯棉转混纺也比较容易,主要是几个设备替换之后就可以了。
企业七:萧山纺织企业
企业成立于1995年,以贸易起家,03年投资建厂,每年一个车间五万锭左右的规模发展,08年涉足房地产产业,13年之后两块产业效益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棉纺主要是棉价差比较大,导致效益不佳,房地产主要也是去库存的问题。13年主业转移,产业转型,主业搬迁到美国,成立美国公司,并且涉及了黄金珠宝。集团共三大业务,纺织,房地产,黄金珠宝,以后可能继续涉及互联网+。截止去年年底,注册资本5亿元,销售额40个亿左右。
纺织有两块,美国纺织公司,投资一千亩地,国内30万锭搬迁到美国产棉区,当地比较落后,工资较低电费便宜。国内以前是气流纺为主,全美棉,现在有20万锭环锭纺,产能3.5万吨一年,自动调节空调。
美国项目一期有3万吨的气流纺,15年在美国本土销售只占到20%,80%运到中国,本土消化利润可观,去年在国内可以保持微利,今年开始有亏损了,2期项目环锭纺为主,精梳普梳纱都有。美国失业率比较高,所以不存在招工难,美国工人稳定,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质量也比较稳定,另外原料上也有优势,气流纺用棉主要是EMOT的棉花,可以彻底解决三丝问题,而且美国农业部可以根据用棉量给予用棉补贴。供棉的合作商,主要是奥兰,达孚,爱伦堡,并且对于企业信用信任,有30-35天的账期。相对于国内市场,美棉的采购更容易,主要是锁定基差,根据美棉来点价采购,现在国内尝试在郑棉实施。另外,电费上有一次性补贴20万美金,实际用电成本在三毛五以下了。美国第二期是环锭纺,上机以后,会有落棉,可以用到气流纺,可以降低成本有利于国内的销售。企业在杭州有个保税库,也可以做到交期。
企业经营策略:稳定上游供应商,加强与棉花供应商的关系,保证棉花质量和棉纱品质,另外稳定下游优质大客户,保证出货量,保证资金回笼,现在是保证薄利微利的情况下顺价出货,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定位。
客户情况:客户主要分布在吴江,常州,广东,广西,有4000家左右。60%是有效客户,前100-150家占了60%的销量。
生产及库存情况:美国和中国方面都是大约80吨一天的产量。因为进口纱优势基本消失,所以要调整策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现在维持低库存,低原料策略,一有库存就去库存。企业现在不会去囤货,除非是为了保证质量,现在如果能买到货,那肯定是不会去囤货。经过连续几年亏损之后,中小型企业现在资金的压力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要多运用期货工具,能锁定的原料,就以点价的方式去锁定。如果国内外价格持平,国内的纺企竞争力马上就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