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日期 2024年4月17日 一、 全球玉米供需或宽松转平衡 2024年4月11日美国农业部发布供需报告,就全球玉米供需调整来看,本月美国农业部将2023/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出口、期末库存调低,对2023/24年度美国玉米饲料用量、乙醇用量调增,期末库存调降,数据整体中性偏多。4月数据显示,预计全球2023/24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12.2786亿吨,较3月调低238万吨;2023/24年度全球玉米出口预计为2.0059亿吨,比3月预测值调低168万吨;2023/24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3.1828亿吨,较3月调低135万吨。从报告中不难看出,报告的利多作用在盘面开始显现,CBOT玉米开始温和反弹。与美国大豆不同,玉米期价不断下行,性价比优势开始凸显,因此出口调增趋势明显,加上国内饲用和乙醇消费增加,库存下行趋势较为明显。而南美的丰产预期此前已经被盘面消化。 整体来看,第一美玉米库存是低于市场预估的,玉米库存去化这为市场呈现了乐观前景;第二玉米种植面积的削减幅度不仅同比降低,且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也对盘面贡献一定的提振作用。不过,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可能会在二季度的种植面积报告进行调整,因此需关注天气变化。
二、 国内玉米市场面临分水岭 (一) 保税区玉米进口政策对市场影响预计有限 清明假期期间,市场传出了一个利多玉米价格的重要消息,即保税区进口玉米限量措施。据传,相关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三点:一是新产能不批;二是限制区域玉米粉加工企业数量;三是保税区玉米进口及加工量不得超过去年。而被限制以后,意味着没有配额的这部分玉米需要缴纳高昂的关税,否则便不能进口,这也相当于变相限制了进口玉米,这一消息咋一听对玉米市场是很大的利多,其实影响相对有限。 首先,自从2020年我国进口玉米总量超过配额后,最近三四年来更是激增,一些没有配额的进口商为了降低进口成本,选择把玉米运到保税区,然后与其他原料混合并加工成为动物饲料,然后以较低的关税进口,从而达到低价进口玉米的目的。2023年1~12月我国进口玉米总量为2668.86万吨,但是相比起国内玉米的总产量2.8亿吨来说,还不到10%的量,更不用说这些进口玉米并不会全部进入市场,只有部分流入市场,所以根本不足以影响国内整体的玉米大局; 其次,除了进口玉米外,饲料的替代谷物众多。进口的小麦、高粱和大麦等,也都具有性价比优势,所以即便玉米进口受限,饲料企业也有其他的替代谷物可供选择; 第三,国内玉米市场更多是取决于国内市场的供需,因玉米的供应范围基本可见。因此后续玉米的波动第一是看下游需求情况,虽然生猪市场争议较大,主要国内生猪存栏维持高位,意味着刚需就不低。尤其后续禽类养殖补苗及水产养殖上量,也将带动玉米需求增加;第二是是贸易商出货节奏。就算是供大于求的市场,因为供和需是不断变化的,也就存在供需错配的机会。
(二) 后市玉米面临“余粮稀少”和“需求寡淡”的博弈 后市玉米主要关注华北地区,尤其是山东地区,主要因为山东已经成为了玉米价格的“新洼地”,近期深加工到货车辆日均持续在1000台之上,居高不下可看出市场陈粮集中上量高峰已到,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山东地区供应压力大。去年东北玉米质量偏好,尤其是辽吉地区,而山东为代表的华北地区玉米的质量却较为参差,这就导致持粮主体不甘心降价,但贸易主体却也在观望市场,这就是今年以山东为代表的华北地区售粮进度明显偏慢的原因之一;其次,玉米南北倒挂持续。今年新疆玉米的库存庞大,也基本把四川等这些个玉米调入大省的需求给堵死了。再加上饲料需求本身就不强,而又有进口谷物等替代,所以当前玉米的需求就是弱上加弱。 就目前的局势来看,玉米价格“上有顶,下有底”的局面大概率会持续一段时间。对于玉米后市,既不能有过高的期待值,又不能过于悲观,机会还是有的,预计在未来的6~8月份,玉米市场或将出现一个消息面和政策的相对空窗期,虽然大涨的可能性不高,但价格相比现阶段有可能上涨会有一定的上行空间。
三、总结及策略 当前阶段国内玉米市场供应相对宽松,中下游企业补库能力和意愿都较弱,短期玉米市场价格无明显上涨驱动,不过基于贸易商玉米囤货成本考虑,北方港口玉米现货价格继续下跌空间也较为有限,因此未来1~2个月玉米市场价格将维持区间振荡格局。 替代品方面,新年度国产小麦价格产量同比或高于去年,但质量大概率好于去年同期。由此认为,今年新麦上市期间,国产小麦进入饲用领域数量或低于去年同期,但新季小麦挤占玉米饲料市场依然有望,新季国产小麦价格重心下移,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抑制国内玉米价格上行空间。基于当前玉米及替代品供需情况,短期维持弱势震荡,建议玉米市场参与者关注6~8月的反弹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