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丽红 于 2021-3-22 16:12 编辑
油脂油料产业链条环节繁多,从上游的种植、出口,再到中游的加工精炼、贸易分销,最后到消费终端,各环节各司其职,也均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在产业发展初期,压榨、精炼工厂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往内陆地区的拓展并不多,且基差报价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报价整体处于一种不透明的状态。彼时的贸易商作为沟通工厂供给与终端需求的桥梁,在国内油脂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贸易利润回报。
时过境迁,国内油脂供应随大豆压榨及油脂进口的增长而飞速增长,当前的油脂市场已从起初的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基差报价的推广也令价格变得十分透明。2008年以来油脂价格的暴涨暴跌淘汰了一大批赌单边行情失败的贸易商,可较好对冲单边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的基差交易获得流行,油脂贸易商对期货的运用也越来越娴熟,贸易商间的核心竞争力逐渐落在对行情的研判能力及期现结合的能力上。
然而,随着中粮、益海等粮油集团不断完善在全国的布局,从产业链上游的压榨、精炼、分提向下游的需求终端不断延伸,面临着大集团既有资金又有团队还有渠道的竞争压力,贸易商已经很难再凭借单纯的贸易业务而屹立不倒了。贸易商要么逐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要么增加其服务的附加值,方能在油厂的激烈竞争中活下去。作为曾经沟通着油脂供应与需求的桥梁,未来贸易商的角色与功能可能将越来越多的由带有压榨、精炼、分提等业务的综合性粮油集团来承担,纯贸易业务也将逐渐聚集在少数贸易巨头手中,而更多的中小贸易商或将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