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表于2018年6月28日期货日报
当前美国大豆播种已经完成,长势良好,国内进口大豆库存和豆粕库存仍处于高位,基本面仍然偏空。随着中美互相加征关税时间点的临近,贸易战预期升温,成为主导近期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冲突有长期化、持续化的态势,支撑豆粕价格,且随着时间马上进入7、8月份,国内豆粕压力最大的时候正在逐渐过去,价格重心有望上移。 美豆长势喜人 基本面偏空 根据美国农业部截止到6月25日的数据,美国大豆的播种工作基本结束,大豆的出芽率为95%,开花率为12%,优良率则达到73%,远超去年和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近期美国大豆主产区的天气堪称完美,大豆长势喜人,在这个阶段常出现的天气炒作也偃旗息鼓,按照这样的态势,美豆单产48.5蒲式耳每英亩的预估在后期很可能面临上调。 本月29日,美国农业部还将公布调整后的大豆播种面积,分析师的平均预期为8969万英亩,高于3月份时预估的8898万英亩,但低于2017年的种植面积9014万英亩。美豆的播种面积可能小幅上调,加上目前美豆长势较好,单产仍有上调潜力,因此从美豆的供应端来看,目前是偏空的。 国内消费不佳 豆粕艰难去库存 始于2015年初的一轮猪周期,在2018年初宣告结束。在这一轮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生猪养殖企业盈利丰厚,最高峰时每头盈利近千元,但现在每头亏损一百多元,养殖效益不佳,存栏逐渐下降,5月份时环比下降1.9%,下游开始逐渐淘汰过剩产能,这一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将会是一个痛苦的缓慢过程,对国内的豆粕消费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从今年3月份开始,中美贸易冲突问题显现,市场恐慌情绪上升,国内的油厂采购了大量的南美大豆,导致5、6、7几个月的大豆到港量巨大,其中5月到港913万吨,6月预计到港955万吨,7月预计到港930万吨。到港量巨大,加上下游消费不佳,使得大豆和豆粕的库存持续增加,处于历史同期最高的水平。尤其是在上一轮贸易冲突发酵时,产业链上中下游都增加了不少库存,需要逐步去化,因此在上一轮中美和解的时候,豆粕价格从高位回落了500点,豆粕面临艰难的去库存。 不稳定因素主导近期市场行情 随着7月6日加税时间点的临近,中美双方并没有和解的迹象,中国财政部税则委员会还发布了一道通知,决定自2018年7月1日起,对原产于孟加拉国、印度、老挝、韩国、斯里兰卡的大豆、豆粕等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降到了0,虽然这些国家的大豆数量很少,并不能完全补充美国大豆的缺口,但这一信息可能意味着中国在寻求多元化的大豆来源,7月6日的加税措施可能会真的落地,中美贸易战有长期化、持续化的态势,但当前的豆粕价格尚未完全计入这样的预期。 这一不稳定因素短期将会对市场造成持续的扰动,可能推升国内豆粕的价格,但从长期来看,通过多元化的大豆来源,合理调整国内的种植结构,对市场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会逐渐推动国内大豆供需状况的再平衡,因此我们也无需过度担忧。 综上,当前美国大豆播种完成,长势良好,国内大豆、豆粕库存高企,基本面仍然偏空。但近期中美贸易战的预期升温,不稳定因素主导了当前的市场行情,使得豆粕价格在贸易战的预期和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之间左右摇摆,随着7月6日双方加税时间点的临近,双方未见和解的迹象,且进入7、8月份之后,国内大豆、豆粕库存高企的状况将逐步得到缓解,最坏的时候正在慢慢过去,因此豆粕价格重心有望逐步上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