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于2016年3月底发表于中国棉花信息网首页)
笔者于3月下旬组织了江浙纺织行业调研,从张家港、南通、宁波、绍兴、杭州一路过来,感受到了纺织行业面临的压力,也体会到了江浙的纺织行业企业家们负重前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此将所见进行总结,并由此对棉花期价做一个个人评估。
2011/12至2013/14年度的三年收储,不仅收了全球供给的过剩量,还人为抬高了中国纺织产业链的用棉成本,严重损伤了中国纺织产业链的全球竞争能力。产业企业不堪重负,优势企业选择在境外设厂,国外订单选择往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南亚转移,加快了国外纺织产业链配套的完善。尽管连续两年采取目标价改革,内外棉的价差逐步收敛到1500元/吨以内,但是由于植棉补贴的不平衡,造成内地和新疆棉花种植的不平衡,在疆设厂的纺织厂,享受优惠和补贴政策,造成内地和新疆纺织厂的纱线织造成本相差2500元/吨以上,严重挤压了内地纺织厂的生存空间。
经历了5年的内外棉价差高企的严峻市场局面,国内纺织企业迎难而上,研究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注重节能降耗和产品的低碳环保,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品。华孚和百隆推出色纺纱,可以比普通的下道坯布印染节约70%左右的水,色纱织出的布颜色柔和,色彩丰富,产品供应全球各地的中高端时尚服装品牌。江苏金太阳开发出的粘胶料的家纺、纯棉仿羊绒、表面定色的各类家纺面料,产品需求连年快速增长。张家港百事通的氨纶包芯纱,市场供不应求。
三、产业链对棉价预期偏空,不断压低原料和产成品库存,继续下压库存的空间很小,对国储棉的质量认可度低。
笔者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梳理,重新审视目前期货盘面的价格,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推敲。
一、补贴额度和现货与目标价差之间不匹配的矛盾。cf1609\cf1701合约价格如果代表远期的现货价,那么目标价18600元/吨,新疆直补的额度预算、远月现货价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如果按照空头所说的坚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如果远月的期货价在10000元/吨附近是代表了现货价,我们按照10000元/吨左右加上500元/吨的正常仓单升水,那么现货公定仓库自提价在10500元/吨,倒回折算到新疆仓库自提价10200元/吨。今年新疆按照去年同等的产量和补贴额度,平均4200元/吨,那么理论上新疆的目标价是14400元/吨,和18600元/吨差距过大,补贴额度和棉农诉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按照18600元/吨的目标价,平均补贴额度5000元/吨来计算,那么新棉采价期期间,新疆棉花现货价格应该是13600元/吨,到内地的价格就在13900元/吨,减去平均500元/吨的升水,折算到期货盘面的价格在13400元/吨。那么新疆棉售价博弈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棉农的心理售价和目标价减去补贴额度的价格之间做个均衡。
二、产业链低库存、期货价格结构和9、10月份需要加库存之间的矛盾。期货价格在分布是远期贴水结构,那么是远期看空,这样的价格预期,产业链只能是降库存,不可能加库存。进入8月份,抛储将于8月结束,新棉销售所剩无几,新棉大量上市需要在11月,那么9、10两个月的棉花需求,企业该不该加库存呢?在产业链低库存、商业库存所剩无几的情形下产业链的加库存,必然会引起价格上涨,形成对库存棉花资源的抢夺,期货交割库里的棉花虽然有部分质量不好,但是27长度的仓单只占总数的10%左右,总体品质不算太差,那么1609的郑棉合约,成为8月份产业链资源抢夺的对象。
三、国储棉的质量、复检后贴水与下游产业接受度之间的矛盾。此次调研中,下游企业集中反应的是国储棉的质量问题,大多数企业宁愿价格稍高去选择质量可以放心的新棉。目前国储棉中受企业欢迎的主要是30万吨的进口棉和约30万吨的2011/12年度的新疆棉。国储棉的质量指标中,除了可以复检降级的等级、强力、马值、异纤、整齐度等指标外,还有不复检的亏重、一致性、短绒等,如果这些指标的低质量不能在价格差中反应,下游纺厂宁愿选择新棉,不会选择国储棉。在抛储的定价机制确定的前提下,国储棉的价格是以新棉为锚,国储棉的出货量是补市场供应不足部分,而不会低价引起内外棉价格循环下跌。
四、内需和外需。内需我们不能仅仅按照百家商场的数据来说明内需是下降的,大量的网购呢?商场的服装消费下滑和网购的兴起是大家都看得到的现象。根据USDA的数据,外需其实是稳定增长的,而美国的出口数据同比去年下滑,主要是可出口的资源因为减产因素而减少,后期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可出口的资源减少后,美棉的性价比将凸显,事实上我们在春节前的预期在节后的美棉销售和装运数据中已经体现出来。因此,基于对内需不足和外棉价格下跌引起的抛储价循环下跌的推断是不成立的。
因此,我们对郑棉1609和1701合约的价格判断结论是:目前的期货价格预期是错误的,这两个合约的价格将是由新年度的棉农售棉的心理底价决定,那么新年度棉花的价格将回归到郑棉1601合约的12000元/吨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