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首先,从形势判断方面来看,会议肯定了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同时,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所谓需求收缩,指的是房地产周期面临人口周期带来的长期拐点,而地产的走弱,将会对未来土地财政收入、居民消费能力以及金融体系宽信用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供给冲击意味着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节奏和进度过快带来的能源价格快速上涨、缺电限产而导致的下游制造业危机;预期转弱,则可以理解为在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做好和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国内经济增速从中高速转为中速增长,海外经济体在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之后面临需求冲高回落的局面。
PART02
第二,基于上述国内外形势的判断,会议提出了总的基调——稳,21年会议总共提到了25个“稳”字,相比于20年的13个“稳”,本次会议更加强调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这也是我们年报标题包含“稳字当头”的根本来源。具体来看,会议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并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对于节奏提前的含义,我们的理解是,21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压力逐渐加大,政府通过加大了地方专项债投放力度并于12月中旬左右完成了全年计划,预计明年财政投放将适度提前。此外,货币政策方面,12月15日的降准也是略超市场预期,此次降准是全面的而非定向,意在降低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缓解经济下行压力。
PART03
第三,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意思是,不能只增加专项债规模,而不见到实物工作量,可持续性意味着要把财政资金投放新基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可持续性领域,22年的赤字率或回落至3%且专项债规模基本持平以保持可持续性,而精准意味着投向会聚焦十四五重大工程建设;第二,会议提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且“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意味着22年财政节奏会提前,专项债等发放不会像21年一样前低后高;第三,会议强调“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这是对财政可持续的内容的延续,即不能通过隐性债务或盲目扩大赤字稳增长,要做到严肃财政纪律。
PART04
第四,关于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往灵活适度的年份,比如2015年、包括2019-2020年,货币政策的取向都是偏宽松的,21年底的降准意味着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在路上。此外,针对货币政策的投放方向,会议指明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这也符合本次会议的新提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意味着在资金投放方向和力度上要一致。再者,货币政策部分提到了“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相比于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调节一次在21年以来被多次提及,两者的区别是: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做法是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类短期稳定政策,平抑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实现短期稳定,而跨周期调节的“跨”字显示出这一政策的主旨——兼顾当期和未来发展的平衡,这要求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衔接,防止调整过早或过快。
PART05
第五,针对市场关心的房地产后续政策,本次会议重新加回了“房住不炒”的定位,这对于投资者判断大宗商品的长期需求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随着21年以来地产周期开始出现拐点,短期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较大,为了稳定市场预期,会议提出了“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论调。所谓良性循环,指的是既要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通过“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又要做到“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和“居民稳杠杆、房企降杠杆”。
PART06
第六,会议特别强调了“五大正确认识和把握”,分别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下和我们商品期货市场密切相关的碳中和部分,会议提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这意味着未来煤炭价格将在保供稳价和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保持紧平衡,21年出现的单边大幅波动行情或难再现。同时,会议强调了“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意味着能耗双控仍将继续施行,供给侧仍有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