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2016年11月19日《粮油市场报》A03版面,报样见附件
菜籽进口“杯水车薪” 菜粕成交惊现“暖冬” 本报特约分析师 赵克山 提要:随着气温降低,我国大部分地区水产投料基本停滞,菜粕需求迎来季节性淡季。但今年的菜粕行情淡季不淡,沿海港口油厂菜粕成交出现少见的“暖冬”行情。 据监测,截至11月16日,广东湛江地区菜粕出厂价为2380元/吨,钦州2320元/吨,东莞2450元/吨;广西防城港2320元/吨;福建福州2350元/吨,厦门2350元/吨,漳州2350元/吨,比上周上涨10~50元/吨不等。而且受买涨不买落心理影响,成交情况极为火爆,11月15日当天港口油厂菜粕成交达到10.55万吨的天量(含远月基差成交量),为历史单日最高成交纪录。 油厂菜籽菜粕库存偏低 由于政府在9月份之前一直没有明确来自于加拿大的油菜籽进口政策,使得市场不敢大量订购9、10月份船期油菜籽,导致9、10月份油菜籽进口量大幅降低,仅分别为12万吨、4.4万吨,大大低于正常月份30万~40万吨的月均进口量。 而另一方面,由于压榨利润较好,港口油厂开工率尚可,导致沿海港口油厂油菜籽库存不断走低。截至11月11日当周,沿海港口油厂油菜籽库存仅为18.6万吨,周环比下降1.85万吨,为连续第10周下降,同时为近年同期最低水平。目前大部分油厂因原料缺乏而停机。 同样,菜粕库存也是捉襟见肘,截至11月11日当周,沿海港口油厂菜粕库存仅为6000吨,周环比下降4500吨,为近三年来的绝对低位;但油厂未执行合同却稳居高位,当周港口油厂菜粕未执行合同为20.18万吨,比上周增加2.08万吨。港口油厂无库存压力,而又手握庞大销售合同,自然更倾向于待价而沽、力挺粕价。 菜粕淡季需求不减反增 由于菜粕主要用于水产饲料和水禽饲料生产,虽然当前需求处于相对淡季,但南方地区水产仍可投料,加之北方部分地区饲料厂备货,菜粕的刚性需求仍较为可观。更重要的是,由于菜粕价格和豆粕价差较大,而和DDGS价差过小,使得其性价比较为突出,在水产料、鸭料中的使用比例提高,消费量不减反增。 在南方部分地区,目前豆粕和菜粕价差在800元/吨左右,使得菜粕在水产、水禽料中具有一定的性价比优势。由于政府对来自于美国的DDGS进行双反调查,并开征高额的进口关税等费用,使得近几个月DDGS进口量急剧下降,沿海港口DDGS库存量不断走低,价格则相应上涨。 据统计,截至11月11日,国内主要港口DDGS库存为15.2万吨,比上周下降0.6万吨,大大低于去年同期136万吨的水平。 11月16日,广州DDGS报价为2300元/吨,仅比当地菜粕低150元/吨,但其蛋白含量低于菜粕,性价比远不如菜粕,这使得菜粕需求量在相对需求淡季不减反增。 国际市场潜在利多发酵 无论是豆粕还是菜粕,国内需求的大部分都是由进口大豆和油菜籽压榨生产或直接进口的。国际油脂油料的风吹草动对国内豆粕、菜粕期现货市场的波动影响举足轻重。 目前国际油脂油料市场利空基本消化完毕,虽然美国农业部在本月月度供需报告中继续调高美豆单产、总产和期末库存量,但CBOT大豆期货小幅回调,随后迅速收复失地,说明市场已提前对美豆丰产利空有所消化。目前美豆收获已接近尾声,产量再难出现变数,但需求端亮点频现,最近一个月美豆出口状况较好,连续数周出口检验量保持在单周250万吨的历史偏高水平。 除此之外,加拿大油菜籽收割遭遇雪灾导致收获进度缓慢,造成油菜籽减产降质,加拿大油菜籽价格稳步高走,将直接增加国内油菜籽进口成本。 而南美大豆正在播种期,后期天气上的变数比如拉尼娜气候将成为市场丰富的炒作题材,给国际油脂油料价格带来利多激励。 据悉,在11月份、12月份和明年1月份,进口油菜籽到港量将出现恢复性增加,但目前不论是油厂,还是流通环节以及消费终端,都处于极低库存的状态,短期内略显好转的油菜籽进口相对于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菜粕供需偏紧的格局短期内难见改观,菜粕价格仍将偏强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