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采棉产业发展整体方案
(华孚张闻民部分修改稿)
2016年10月26日
一、序言
中国机采棉产业是以机械采摘棉花为核心的,包括品种选择、质量提升、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加工检测、设备制造、仓储物流、市场购销、纺织使用等一项综合技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在棉花产业发展中,通过机采棉发展实现了棉花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机械化采摘和智能化加工”,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高的问题,而且还使棉花生产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满足了纺织工业的需求。
机采棉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推广机采棉产业发展,既是对棉花传统种植、采摘、加工模式的重大挑战,也是适应棉花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我国棉花产业最终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采摘机械化、加工智能化、检测快速化、储运信息化和配送精准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近十年推广机采棉技术, 促进机采棉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机采棉不是简单的机械采摘技术应用,涉及到土地配套、种子品种、种植模式、田间管理、脱叶技术、采收作业、加工工艺、质量升级、市场经营、纺织使用,设备制造等,是一项技术系统工程。随着机采棉技术推广的不断深入,引发了机采棉全产业链的技术变革和协同创新,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因此,我们在充分总结已有经验和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以此来解决我国机采棉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二、我国机采棉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1996年新疆机采棉产业由新疆兵团起步,经过20年持续不懈努力,我国机采棉产业近几年呈现更快速的发展势头。
表1 我国机采棉发展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纤维检验局
1、我国机采棉产业发展近况。从表1看,我国机采棉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从2007到2015年,机采棉种植面积和检验量占全国棉花比例逐年提升:2015年全国及新疆的,从1.1%上升到28%;新疆从1.5%上升到30.7%。但机采棉发展水平不平衡,新疆与内地棉区、新疆兵团与地方之间的差异很大,其发展格局是新疆兵团快于地方、北疆快于南疆,内地无继续发展空间。2015年度,全国机采棉检验量为100.6万吨,占全国棉花检验量的28%,其中:新疆兵团检验量为77.1万吨、新疆地方检验量为23.5万吨、内地检验量为0吨。新疆机采棉检验量占全疆棉花检验量的30.7%,而兵团和地方机采棉检验量占全疆机采棉检验量的比例分别是76.6%和23.4%。预测2016年度全国、新疆、兵团、地方、内地机采棉检验量分别为135万吨、132万吨、100万吨、32万吨、3万吨,增长幅度达到15-20%以上。
2.种植规模和实际机采情况。从新疆机采棉种植规模和实际机采面积看,新疆机采棉面积呈近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新疆兵团机采棉发展迅速;新疆地方机采棉从2011年起逐步加快。据农业部门统计,2015年度新疆棉花种植面积2856万亩,其中:新疆兵团种植面积940万亩,机采模式种植面积接近100%,实际机采面积650万亩,机采率达68.8%;2015年新疆地方种植1912万亩,机采种植模式面积约有25%,实际机采面积390万亩,机采率20.4%。北疆地区:沙湾县棉花播种面积152万亩,机采面积137万亩,占比达到90%;博乐机采面积在40万亩以上,精河、玛纳斯机采面积都在30万亩以上。 2016年新疆兵团机采模式种植面积800万亩,达到100%,实际机采面积680万亩,机采率78%,其中兵团北疆五、六、七、八师机采棉采摘比例都超过了90%;尤其第八师种植250多万亩棉花全部采用机采模式,2016年实际机采棉面积225万亩,机采率90%; 生产量43万吨、机采棉39万吨,手摘棉仅4万吨。2016年新疆地方机采棉也有了快速发展。昌吉、呼图壁、玛纳斯、沙湾、乌苏、精河、博乐等北疆沿线机采棉生产普遍增长10-30%不等;南疆巴州、阿克苏、喀什增长20-40%。
3. 釆棉机使用情况。据农机部门统计,截止2015年,新疆拥有釆棉机2900台,其中:地方1100台、兵团1800台,80%以上是进口。地方上也涌现了大量的棉花机械采收公司或专业服务合作社,开展机械采摘社会化服务。北疆的沙湾县,2015年拥有采棉机224台(6行机200台以上,90%以上为进口), 2016年新疆兵团地方采棉机已超过3200台,达到超规模过剩状态,多区域出现机待采,机采棉价格由110元/亩下降至70元;其中第八师拥有采棉机600余台:沙湾县拥有采棉机350台;玛纳斯80台,乌苏、精河、博乐等县市采棉机拥有量也有了大幅度增长。
4、新疆机采棉品种质量近年稳定提高。
1)2016年兵团棉花种植面积800万亩,生产量123.5万吨,其中北疆兵团五、六、七、八师机采棉种植面积将近100%,实际机采比例除田间地边手摘以外,机采棉采摘比例达到90%以上;
2)2016年新疆兵团各师强制淘汰更新低质低效品种,全面推行每个团场“一主一辅”优质高产机采棉的新品种,主栽品种面积不少于90%,如兵团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师普遍采用新陆早、新陆中、中棉所南北疆10余个机采棉高质量指标品种,新陆早41号、50号; 新陆中44号、47号;以及中棉所系列品种;其种植和收获质量效果较为突出显著。
3)与世界机采棉处于领先地位的澳大利亚、美国相比,新疆兵团及第八师机采棉产业发展迅速,管理严格,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已达到或部分超过美国机采棉整体水平,预计2-3年内大部分指标接近或达到澳大利亚机采棉水平;新疆由于无霜期短,必须采用地膜滴灌生产模式,采用更严格的三丝管理措施,才能达到纺织企业对低三丝、漂白级纺织品染色标准要求,兵团机采棉实行优质优价,差别营销,棉花质量将更有保证。
4)2016年兵团机采棉各项品质指标(图表2):
图表2: 2016年新疆兵团各师棉花及机采棉质量数据 信息来源:中棉网
5、新疆机采棉生产成本下降、质量上升、市场价格、经济效益逐年提高。①近十年随着我国棉花生产综合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和租地成本的大幅度上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采棉种植模式和加工技术逐渐成熟; ②机采棉比手摘棉成本低(北疆地方棉每亩低500-700元); ③机采综合效益逐步显现:2014年北疆地方主要棉区亩产籽棉350公斤,机采棉田综合效益比手摘棉增收200-300元; ④2016年新疆兵团每亩种植成本2200-2400元,每亩机采费下降至70元,低于手摘采棉2.5元/公斤达到30%以上; ⑤亩均单产籽棉380-400公斤,机采棉各项品质指标升水普遍提高10-20%;⑥上年度新疆兵团地方棉农两次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经营1.99元/公斤,今年9月获得预补贴额每吨皮棉3600元; ⑦机采棉销售价格逐年提升,2015年机采棉市场均价12462元,2016年提高至14800元、15600元,价格增加幅度20%-30%;⑧兵团机采棉与手摘棉价差由-1000元缩小至-150-300元;机采棉产业市场综合收益提高20%以上。
(二)我国及新疆机采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传统的手摘棉相比,当前我国机采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新疆棉花种植积温低和地理气候环境限制,多年推行高密度矮密早种植模式,普遍须得使用地膜滴灌技术,与澳棉美棉相比,残留地膜和滴灌带管成为新疆机采棉存在三丝,难以克服的主要缺陷,新疆兵团近年花费巨大的精力措施,才能达到当前难得升级换代高效改善成果;新疆地方机采棉品种多乱杂现象依然存在。
2、品种“多乱杂”。除兵团的品种相对集中外,地方上的种植品种仍处于多乱杂状态:据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调查数据,2015年全国棉花种植品种344个,其中:长江流域121个、黄河流域127个、西北内陆108个。2011-2015年全国和新疆棉花品种初次审定数量分别为394个、84个。新疆地方和内地植棉户以小、散、家庭农场分布,加上自身缺乏对品种品性、种植适宜条件的知识,每家每户从选择品种、播种时间、种植模式、田间管理、采收时间都不一样,致使生产品质参差不齐。不同品种的遗传品质、成熟期不同,采摘后混在一起交售、加工,导致棉花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差。
3、加工工艺不完善。我国机采棉加工工艺是参照美国的机采棉加工工艺发展而来的,相关设备(尤其籽棉清理设备)也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进行仿型设计研发而来,并没有结合我国机采籽棉高含杂、高回潮率特性开展针对性的工艺设计研究和设备研发。主要问题有:工艺设计重产量轻质量、设备配置参差不齐、棉花调湿工艺不完整;籽棉清理工艺中,单机清杂效率低、清理次数多、重烘干轻加湿,过度烘干后不能及时调整回潮率,造成纤维长度在轧花环节损失大;皮棉清理工艺中,清理环节多、纤维损伤严重,异性纤维清理机去除异性纤维能力较差;设备智能化程度低、温度不可控,能源消耗大。
4、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除新疆兵团外,新疆地方和内地生产者种植规模偏小,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开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导致生产成本高、品种多乱杂等,制约机采棉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转及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所致。
5、新疆地方机采棉面对极端严峻生产加工销售形势;2016年9-11月新疆地方机采棉的收购籽棉价格6.5-6.9元/公斤;轧花厂为抢购机采棉资源不能扣减水杂,水杂率高达18-25%,导致各项收购加工机采棉品质指标严重下降,回潮率含杂率过高,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棉结、索丝增加、加工等级偏低,难以满足纺织企业对品质生产的需要;地方机采棉收购加工销售成本倒挂亏损,前期收购籽棉折合皮棉价格16000-16400元,当前销售价格已下跌到15100-15300元,市场经营销售较为困难。
6、面临机采棉种植密度与单产量平衡选择。仍然分别使用16000-17000株、12000-13000株、9000-10000株、7000-8000株密,单铃重差别达到4克、5克,与施用水肥、脱叶剂配合使用来获得适宜的机采棉效果;
7、由于国际国内棉花和纺织市场持续疲弱呆滞,新疆地方机采棉与手摘棉品质差价加大,经营效益明显降低;须加强品种质量种植加工经营管理,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扶持补贴,尽快达到兵团现在和将来发展水平;
8、2016年新疆兵团机采棉生产量100万吨,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历年最好水平,北疆第八师、第七师、第六师、第五师双29长度和断裂比强比例接近达到70-80%;第八师按照中国棉花协会10月升贴水差价表,双29 及各项指标升水幅度累积950元,纺织企业难以承受市场经营成本和采购价格,不得已却更多选购较低价格的双28机采棉品种数量。
四、我国机采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1、国家对机采棉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扶持优惠政策。
1)需要健全完善对国家及新疆机采棉产业市场发展的综合政策,健全调整补充全套顶层高端长期战略规划设计执行体系体制机制。这是涉及到国家及新疆棉花纺织产业市场综合战略规划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棉花与纺织产业、国际与国内市场、国家部门与地方、新疆与内地、新疆地方与兵团,棉农、轧花厂、棉企、纺企、贸易商综合系统工程。
2)国家将继续实行新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新疆政府已公布“2016年度新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方案”。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中国棉花补贴量额不能超过当年生产量5%的限额,折合每吨3800元。当前存在补贴幅度过高情况。大多数部门机构企业领导均表示继续执行新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同时必须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严格执行补贴限额8.5%,补贴额3800元/吨,还属价格补贴范围,其余超出部分必须安排相应补贴项目从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转变,以避免巴西、墨西哥等国投诉异议,是必须要组织实施的重要内容;机采棉产业市场发展将防患于未然,尽多列出绿箱补贴项目,增加补贴幅度金额,增强执行可行性及操作方法。
3)制定机采棉产业市场改革调整政策。延续新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结合实行各项相关补台措施:
(1)对新疆机采棉产销经营试行场外期权和农业保险,证监会、郑商所试行场外期权、农业保险,今年推出“场外期权,农业保险”模式试点,在新疆兵团地方机采棉产销经营中推广实行;
(2)国家支持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100亿元,争取机采棉切块给予各类项目20-30%;
(3)机采棉良种补贴:将补贴范围覆盖扩大至全国棉花种植面积,良种补贴金额由13亿元增至80-100亿元;
(4)机采棉设备每台补贴售价由30%提高至60%;给予节水灌溉使用面积及设备、地膜、配套设施补贴每年每亩100-150元;
(5)明确固定长期棉花棉纱棉布运费补贴年限,新疆棉花棉纱棉布运费补贴由现行标准提高至全额差别补贴700-1000元;
(6)推行农机农资、化肥农药、水电柴油、培训综合生产补贴年均50-80亿元;
(7)给予新疆地方兵团机采棉补贴每吨 50-100元;棉花轧花厂、 HVI 1000 设备仪器补贴30-50%;③三丝异纤专项治理每吨皮棉补贴 300元, 三丝挑拣设备设施补贴50%;
(8)内地在新疆设立纺织投资企业使用新疆棉花补贴500-800元/吨;
(9)继续南疆4地州实行民族贸易企业贷款贴息2.8%;
(10)借鉴“良好棉花”做法,加快推进“中国棉花”品牌及数个新疆兵团和地方机采棉品牌商标营销战略,并在种子、生产、加工、设备、收购、品牌、经营各环节中给予相应资金扶持补贴。
(11)中国现有850万吨国家储备棉库存,①经过今后2-3年每年度220-300万吨储备棉抛储投放,中国储备棉将达到400-500万吨较为合理水平,将引发国际棉价高涨,也将对机采棉市场价格趋势产生影响;建议考虑每年度轮储50万吨以上机采棉数量。
(12)长期固定给予新疆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期,以保持新疆棉花纺织服装产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13)借鉴美国农业及棉花保险补贴的新做法,设定国家对棉农、棉企保险补贴幅度,与农业保险及有关补贴相挂钩;②将实行以核定棉花种植面积,每亩单位面积浮动定额保险补贴300-500-700元;③借鉴改造美国棉花保险补贴各项基本融通规定方式,研究制定中国式棉花保险补贴6-8项模式做法;④对棉农、棉企期货套期保值实行保证金全免补贴等;
(14)调整降低中棉协部分品质指标高升水幅度:颜色级11降低至300元;21降低至150元;长度:32毫米降低至500元;30毫米降低至300元;29毫米降低至150元;马克隆值A级升水降低至100元;C2贴水-200元;断裂比强:S1降低至400元;S2降低至200元;S4贴水-500元;等等。以减少纺织企业购买机采棉成本,增强新疆及兵团机采棉在国际国内市场经营的综合竞争力。
五、 总结语: 2016年全国及新疆兵团地方机采棉产业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展,机采棉品种、质量、生产量、种植、采摘、加工、经营、管理全面提高。①2016年新疆兵团棉花种植面积800万亩,生产量123.5万吨,机采棉100万吨,占比80%;其中北疆兵团五、六、七、八师机采棉种植面积将近100%,实际机采比例除田间地边手摘以外,机采棉采摘比例超过90%;②强制淘汰更新低质低效品种,全面推行各团场“一主一辅”优质高产机采棉的新品种,主栽品种面积不少于90%;③因地制宜,加大棉花种植株密空隙,分别调低每亩收获株密至1.2-1.3万株、1.0万株、0.7-0.8万株;④改善种植加工模式、机采棉收获质量效果突出显著,颜色级、主体品级、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马克隆值、三丝含量、轧工质量等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较好水平,尤其长度和强力双29占比70-80%;⑤继续采用地膜滴灌生产模式,从源头实施全过程的严格三丝管理措施,三丝异纤含量达到0.2-0.5-0.7克/吨;⑥兵团机采棉实行优质优价,差别营销,棉花质量更有保证,引领全国新疆机采棉产业市场持续高效发展趋势方向;⑦与世界机采棉处于领先地位的澳大利亚、美国相比, 新疆兵团及第八师机采棉产业市场发展迅速,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已达到美国机采棉整体水平,预计3年内大部分指标将接近或超过澳大利亚机采棉水平;展现出巨大潜力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附件一:2016年新疆兵团及第八师机采棉全过程各环节、各项质量管理措施(摘选):
1)加大棉花种植株密的空隙,分别调低每亩收获株密至1.2-1.3万株、1.0万株、0.7-0.8万株;株间错行距离9.5-10.5厘米;
2)坚持优质高产的原则。一是突出丰产性,经过全师范围试验示范,进入全师当年推荐品种,结铃性好,单铃重5g以上,正常情况下籽棉单产稳定在 420公斤以上;二是内在品质好,绒长30 mm以上,比强度30cn/tex以上,马克隆值3.5—4.9,衣分40%以上。三是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3)坚持符合机采农艺要求,株型紧凑,叶片大小适中,Ⅰ—Ⅱ式果枝,果枝夹角较小,吐絮畅而集中,含絮率适中,不夹壳,不落絮,易采摘。
4)种子质量及处理
5)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膜下5cm地温稳定通过12℃时即可播种,正常年份在4月初进行试播,4月10日大量播种,4月20日前结束播种。播后迅速布管滴水,4月25日前结束滴水出苗工作。在棉花两片子叶展平前封土、清余苗结束,培育壮苗。及时开展一、二次化调工作,使棉花的始果枝高度控制在20—22cm。
(2)播种模式和密度。采用机采棉播种模式,一膜两管或三管,在保证亩皮棉160公斤产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以保证播种质量,有利于机械采收,原则上收获株数控制在1.2-1.3万株/亩。
(3)行距配置。围绕促进早熟,有利机采,采用“10+66”或按采棉机采摘头行距进行等行距种植的行距配置,各行距与规定行距相差不超过±2cm,行距一致性合格率和邻接行距合格率应达90%以上。
(4)水肥运筹。水水带肥,磷、钾肥前移,后期减氮肥,适时停水肥促早熟。按400—450公斤/亩籽棉目标产量确定每亩地施标肥总量180—190kg(含全层施肥的尿素10公斤,三料12公斤);全生育期N: P2O5: K2O=1:0.3:0.25。水肥运筹以促早熟为主,6月上旬灌头水时就开始施用滴灌专用肥和尿素,一直随水滴施到7月底,6、7月份每亩共滴施滴灌专用肥15公斤、尿素37公斤;8月份水肥供应呈递减趋势,前多后少,每亩共滴施尿素5—6公斤;8月20日停肥,8月25日停水,防棉花贪青晚熟,促进叶片老化,提早吐絮。
(5)打顶。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依据品种、播期以及棉花的整体发育情况适时早打顶。
(6)病虫害防治。进一步加强秋耕冬灌基础工作,切实做好病虫调查监测,抓早治,合理利用天敌,综合防治,严格指标,选择用药,不随意普治。
7)严防“三丝”
(1)重视残膜回收工作,秋季翻地前必须人工或机械捡拾残膜一遍,当年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回收的残膜必须处理干净,严防再次吹回棉田造成二次污染。
(2)早春解冻后清洁田间秸杆、杂草,搂膜耙搂膜,残膜回收干净的标准是田间和地头地边没有3×3cm以上的地膜。各团场每亩地要收取一定金额的土地污染保证金,凡棉花不使用厚膜,以及春秋两季回收残膜未经团场检查合格的一律不返还保证金。
(3)棉花播种结束后至玉米诱集带播种结束,棉田两边全部种上玉米诱集带。既有利于畜牧业发展和有效降低害虫危害,又可防止废膜吹到棉田里。
(4)采棉机下地之前,坚决清理地头地边和挂枝残膜,尽最大努力减少残膜混入机采棉。
(5)增加地膜厚度,由0.07-0.08毫米增厚至 0.1毫米以上;采取综合措施,增添轧花厂、纺织厂三丝清理机设备,残留地膜滴灌管头等各类三丝清除量达到85%;使棉花“三丝”异纤含量下降至0.2-0.5克/吨;
8)棉花脱叶
(1)进行喷施脱叶剂作业的拖拉机必须为高地隙拖拉机,前后行走轮必须安装分禾器。喷雾机符合技术要求,
(2)严格落实脱叶剂使用。各团场使用的脱叶剂必须是兵团招标产品,由师农资公司统一供货。药液的配方由团场视棉田情况在规定范围内自定,药液应由植保员配制或监管。
(3)为了保证脱叶效果,必须喷施两遍脱叶剂。正常年份喷药时间:第一次9月5—10日,第二次在9月15日前结束,两次用药间隔5—7天。
(4)落实脱叶剂喷施作业技术要求。
9)人工采摘:
(1)拾花质量应严格做到“五净、四白、四分、三不摘、二分开、一保证”。即:
(2)五净:棉株上摘净,花兜里净,田间拾净,过称点净,路面拾净。杜绝“三丝”(毛发、有色棉纤维丝、化纤丝)混入;
(3)四白:拾花人员须戴白布帽,用白布花兜、白布袋,拉运车辆用白布包装。
(4)四分:即在收花时将僵瓣花、雨锈花、病虫危害花,霜前、霜后花和不同品种棉花进行分摘、分晒、分存、分交。
10) 机械采收
(1)机采总体要求:
①收获条件:棉田脱叶率93%、吐絮率80%以上时可进行机械收获。②总损失率不大于7%。③含杂率:收获籽棉含杂率不大于10%。④回潮率:籽棉回潮率不大于10-12%。前期采摘控制在10%,后期控制在12%以内。
(2)两遍采收技术要求:
为减少机采棉杂质,提高棉花品质,全师所有机采棉采取两遍采收的办法。
(3)作业质量的检查与验收:
①作业质量检查,建立质量检查制度;②正确选取样点,对采收质量进行检查;③采收作业质量验收。
(4)田间准备:
①田间清理;②地头两端。
(5)机组的准备:
①机组人员,驾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持有效驾驶证方可上岗。②运棉车的准备。一般情况按每台采棉机配4辆运棉车;③作业前其他物资准备。每台采棉机配置的4辆运棉车应准备一张白色全棉的卸棉篷布。
(6)机组试收:采棉机组按要求准备完毕,11:00-20:00进入田间作业。操作规范,不漏采、不重采。规定箱内棉花回潮率大于10%时,不应继续采收。
(7)卸棉:运棉车应停在卸棉篷布中间,采棉机卸棉应防止棉花卸到地面,杜绝地膜、滴灌带、沙土等杂质混入棉花。减少籽棉杂质混合以利加工清杂和防止地膜混入棉花,不允许将棉花卸到地头地边。将场地下挖20cm,彻底清除场地内及周边的地膜、滴灌带及化纤编织袋。
11)采棉机管理
(1)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
(2)采棉机的管理:
①投入使用的采棉机和运棉车辆必须做到牌证齐全、配备安全防火设施、按规定贴反光膜,当年检验合格。
②对采棉机作业实行准入管理。全面推行“准采证”, 严禁无证采棉机进地作业。
③遵守规章,增强服务意识。参加作业的采棉机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团场制定的机采作业规定、自觉接受监管人员的管理。
④加强监管,提高采收质量。采棉机在各连队作业,连队必须安排连领导跟车、定岗、定责,按照团场制定的机采作业要求,对采棉机及操作人员进行监管。
⑤加强籽棉管理,为提高棉花质量打下基础。一是采棉机进地采摘时间根据当天天气及露水情况由跟机人员确定,严格控制水分。二是采棉机将籽棉倒在地头,必须铺设垫布,以防混入地膜和尘土。各连队要对职工不能及时交售的棉花集中、分户存放,并做到棉垛底有垫布,上有盖布,以防风吹雨淋、混入尘土和杂质。
12)籽棉收购
全师实行以质论价、优质优价、按级定价的收购办法。籽棉交售时严格按照国家质量标准(一试五定)或师市机采籽棉(实物)标准执行密码检验:一级棉含杂率8.9%及以下、二级棉含杂率9%—10.9%、三级棉含杂率11%—12.9%、四级棉含杂率13%—14.9%、五级棉含杂率15%—16.9%、六级棉含杂率17%及以上。机采棉的品种、等级、含水、含杂在加工时对皮棉质量影响很大。籽棉入场前应严格区分,并标明不同的品种、等级、含杂率、含水率,以此为依据分垛堆放。
13)机采棉的堆放,对回潮率差异较大的机采棉要严格分垛堆放,以保证烘干后的籽棉回潮率的一致性。把回潮率较低的籽棉堆在一起,可以长期存放(20天-30天),但要随时检测垛内籽棉温度变化,防止发生霉变。机采籽棉达到手采棉标准(含水、含杂在5%-6.5%)为最好机采棉;6.5%以上至10%,为优质机采棉;10%-12%为良好机采棉;含杂12%-14%为较差机采棉;大于14%,为差机采棉。“控水份、防霉变”控制在“双10%”以下,水份超过12%的,加工厂可以拒收。要严格监测籽棉垛内温度变化,防止发生霉变。
14)加工厂进厂籽棉以杂质为中心分级管理。籽棉按照含杂多少,水份高低、早熟晚熟品种、早采晚采、“贪青晚熟”、枯、黄萎病棉等分别堆放,分垛管理。分垛时分品种,一个品种成一垛,不可混品种堆垛。
15)应用机采棉“三模”系统。即采用机械打模、运模、开模。把采棉机采出的籽棉,经过打模机打成棉模,用运模车直接运到加工厂,在加工厂进行开模喂入加工系统。可以有效防止“三丝(毛发、有色棉纤维丝、化纤丝)”的混入。
16)籽棉堆放场地油污棉的防治。所有进厂机械底部必须兜有防止机车油滴在地坪的兜布,防止油污滴到厂区地坪上,产生油污棉。
17)籽棉堆放场地的生产机械(铲车)的管理:在向自动喂入设备(地坑或全自动)喂花时,铲车端起籽棉后一定要抖动几下,使能够掉下籽棉不会掉在铲车行走的通道上。铲车行走之通道不能够存有籽棉,如有籽棉必须及时清扫干净,严禁铲车前后轮碾压籽棉。
18)生产过程中非棉纤维和非本色棉纤维(有色棉织物)的防治。非本厂人员进厂必须戴工作帽,本厂人员进厂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在岗工作的人员脱下的衣服或其他有色织物必须放在远离轧花机械,置于个人的放物箱内。
19)生产过程中异性纤维(三丝)残膜、滴灌带的防止。 轧花工艺各个工作点必须有放异性纤维(三丝)残膜、滴灌带的“三丝桶”,籽棉场堆垛人员要随时检查车卸籽棉是否有异性纤维(三丝)残膜、滴灌带,发现后应立即清理干净。
20)设备检修要严格执行师市制定的棉花加工设备检修验收的标准,经师市棉花加工设备检修验收专家组验收合格方可开机轧花。
21)要尽量减少进场籽棉边卸车边付轧的做法,按照籽棉含杂率、含水率不同的分类,机采棉分别堆放5-7天后再付轧。
22)树立“保长度、降短纤、绝三丝”的加工理念,把含杂、含水率较低籽棉的堆垛长期存放,但要防止因籽棉霉变使皮棉等级下降造成的损失。
23)在加工过程中,应根据籽棉含水率、含杂率不同,合理的选择加工工艺。在清理工艺上,要注意工艺流程选择的灵活性,在加工过程中可根据籽棉的不同含杂率和含水率,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械对纤维的损伤。
24)减少清理次数,减少棉结、索丝。当机采籽棉达到手采籽棉含杂、含水标准时,按手采棉加工工艺轧花,相对于机采棉加工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可以降低加工成本。对纺织企业而言,保证了纤维长度(28㎜及以上),降低了短纤指数(≦12%),减少了棉结、疵点、索丝、僵片、软籽表皮【国家标准:棉结/(粒/100g):≦200;疵点总粒数/(粒/100g)≦1500;索丝、僵片、软籽表皮/(粒/100g)≦230】含量。
25)加工过程中,对于不同质量的机采棉应合理的选择烘干温度和烘干次数。
(1)当籽棉含水率超过9%时:
(2)籽棉含水率过低时:机采棉必须在含水率适宜情况下才能保证加工质量,实践证明机采棉回潮率在6.95%-8.7%(即含水率6.5%-8%)时,锯齿轧花机运转最正常,棉纤维的断裂比强度最好,产量最高,质量最好。
26)处理好轧花机产量和质量的关系。轧花机是将棉籽上的长纤维与棉籽分离形成皮棉,并保留棉籽上的短纤维。除满足这一基本要求外,工艺上还要求做到:轧下的长纤维应保持原有物理性能(长度、整齐度、色泽等);尽可能排除籽棉、长纤维中的原有杂质(天然杂质和外附杂质),如沙土、碎棉叶、不孕籽、僵瓣棉;尽可能减少新生杂质如破籽、棉结、索丝等;排出杂质过程中争取达到最小的落棉损失,并做好下脚料的清理回收工作,以减少衣亏损失。
27)国家标准轧花时棉籽毛头率控制在0.4%(手采棉),不能过低,否则就把“绒做成棉”,增高短纤含量。建议中型机型(126、128)加工中毛头率控制在≥0.45%,大型机(168、171、199)加工中毛头率控制在≥0.5%为好。
28)充分发挥皮棉清理过程中每个环节清杂效率。清除皮棉中的疵点、碎棉叶、小棉杆、尘土等。轧花机锯齿钩拉棉纤维离开轧花肋条工作点后,就进入皮棉清理环节;对棉纤维进行开松和梳理,减少索丝、使纤维顺直;清除皮棉中杂质:不孕籽、索丝、棉结、籽屑、碎棉叶、小棉杆等杂质,减少皮棉的含杂,纺织企业喜用。
29)坚持市场导向,根据纺织企业需求,大胆试验机采棉加工减少锯齿皮清次数,降低短纤含量。大胆试验加湿技术,提高籽棉的强度,以利保证纤维长度损失减少最小。
30)根据付轧籽棉的水份高低,含杂多少调整设备的各种间隙。选择不同的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长短,或不烘干,以利于保长度,排杂质。切实做好机采籽棉付轧前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给烘干提供依据。为“因花配车”创造条件。减少清理次数,保证纤维长度不损失,降低短纤;
31)银力集团负责棉花销售经营;建立棉花形势分析与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棉花形势分析报告。
32)保障措施:建立领导机构:实行师、团两级联创,以团为主的原则。要求各团场结合本团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协调各方面关系,确保提升棉花质量工作的持续推进。
33)实行目标责任制;
34)开展重大技术专题调研活动;
35)创新工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