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卡比 于 2016-12-10 13:24 编辑
1 国内市场运行特点
1.1 国内市场供给减少,消费量增加
2016 年冬小麦主产区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越冬、返青、拔节期连续遭遇寒潮降温,部分质差麦田出现小麦受冻、分蘖不良等情况。同时,今年小麦收割期间,主产区降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雨水影响范围从去年的淮河流域、河南南部扩大到黄河以北地区,湖北、江苏、安徽及河南部分地区小麦产量、质量受到不利影响,出现新麦水分偏高、芽麦,不完善粒、赤霉病粒、病斑粒超标,等外小麦比重较大等情况;山东也出现芽麦情况,局部地区有雨后麦;河北地区小麦质量相对较好。整体看,预计2016 年全国小麦总产量约2190 亿斤,比上年减120 亿斤,减幅5.2%。
预计2016/17 年度国内小麦消费量将有所回升。国内主产区质优小麦数量下降、质差小麦数量增加,使得新小麦年度内供需格局发生改变,价差因素将刺激饲用等级新麦替代玉米预期增强。从目前情况看,2016 年国内小麦消费量回升主要表现在饲用消费上。据了解,当
前苏皖地区超标严重的小麦收购价格在0.8-0.9 元/斤,主要发往山东、南方饲料厂和酒精企业,在当前玉米价格上涨、流通粮源紧张的形势下,替代作用明显。预计2016/17 年度国内小麦消费量约2300 亿斤,较上年度增长163 亿斤,增幅7.63%。
受比价因素影响,2015/16 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2015 年7 月至2016 年5 月份,我国共进口小麦57.57 亿斤,同比增108.21%。预计2016/17 年度我国小麦进口量将继续保持在高水平,约55 亿斤,出口主要作为调剂。
综合预计,由于产量大幅下降、饲料用粮大幅增加,预计2016/17 年度小麦缺口58 亿斤,需要挖库存。期末库存约1405 亿斤,库存消费比约63.2%。同时,受新麦质量较差影响,预计后期国内小麦市场将出现优质小麦供不应求、低质小麦供大于求的状况,品质价差将拉大,优质优价现象更为突出。
1.2 质差小麦价格难涨 质优小麦一麦难求
由于今年雨水跟着麦收走,因此雨后麦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雨前小麦因质量较好,价格维持坚挺,而雨后麦因质量受到较大影响,使用度大幅降低,市场需求低迷,价格呈现弱势,并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因质量因素,面粉厂采购将受到影响,相对于购销不旺、价格疲软的质差小麦而言,今年质优小麦将获追捧。相较之下,今年华北地区尤其是山东、河北小麦容重较高、不完善粒偏低,质量明显好于南方麦区。质优新麦与质差新麦价差较为明显,局部区域因面临无质优粮源可采,跨区域采购较为明显,质优粮源采购难与质差粮源销售难并存。据了解,因山东新麦质量较好,近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粮食贸易商抢购山东地区质优小麦积极性较高。新麦质量较好区域迎来多渠道采购的阶段性抢购潮。
截至目前今年优质强筋小麦走势好于普麦。从新麦上市以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出现抢购现象,收购价格普遍高出普通小麦0.1元/斤以上。截至6月中旬,河南地区“西农979”价格已至1.195元/斤,“师栾02-1”价格涨至1.28元/斤,“新麦26”价格已至1.3元/斤。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优质麦主产区新乡辉县、延津等地6月初遭遇大风、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和被雨水浸泡,小麦萌动严重,不完善粒大大超出国家收购标准,质差“新麦26”价格已跌至1.16元/斤左右。
1.3 面粉加工企业运营艰难
2016年以来,国内面粉加工企业运营十分艰难。一季度开始,因春节前面粉市场旺季不旺,行业整体盈利微薄,节后因市场可供粉厂使用的好粮供应偏紧,小麦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而麸皮价格却持续走低,3-4月份面粉企业开始陷入较大的亏损境地,很多厂家因此面临困境。进入5、6月份以后,新季冬小麦陆续上市,终于熬到新麦上市了,大部分制粉企业都选择减少陈粮采购,压低开机率等到新麦上市后采购新麦制粉。随着新麦的陆续使用,制粉成本有所下调,在面粉需求淡季的背景下,制粉企业有下调面粉价格刺激成交的计划,且企业麸皮库存少刺激麸皮价格反弹,制粉企业加工利润预估较前期有所回升。
1.4 1-5月小麦进出口同比增加
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5月小麦进口43.91万吨,同比增长19.42%。2016年1-5月中国进口小麦129.78万吨,比去年同期提高34.41%。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590,886吨,同比增长11.73%。从加拿大进口325,382吨,同比增长6.05%。从哈萨克进口192,494吨,同比激增604.84%。从美国进口189,033吨,同比增加93.76%。
2 国际市场运行特点
7 月份因全球小麦供需宽松利空主导,国际麦价延续下跌态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全球谷物供需简报显示,2016 年全球小麦产量预计为7.32 亿吨,比6 月份的预测高出800 万吨,不过仍略低于2015 年创纪录的水平;2016/17 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预测数据下调140 万吨,为2.17 亿吨,比上年增长近500 万吨或2.3%,是15 年来的最高水平。国际谷物理事会(IGC)预计全球2016/17 年度小麦产量预估为7.29 亿吨,较上个月预估值高700万吨,但提醒称小麦作物或存在质量问题。欧盟委员会维持今年欧盟软小麦产量预估在1.4448亿吨,此预估数据略低于一个月之前预计的1.4456 亿吨,且远低于2015 年创下的纪录1.516亿吨。尽管欧盟中一些国家因强降雨遭遇小麦减产,但俄罗斯、乌克兰、美国等国家的小麦都可能增产,抵消了减产预期;全球小麦呈现供应宽松格局,令国际麦价承压下行。
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 年6 月份中国进口小麦477,554 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3%。2016 年6 月份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218,083 吨,同比增加98.74%;从加拿大进口166,622 吨,同比减少21.66%;从美国进口64,459 吨,同比减少27.87%;从哈萨克斯坦进口28,390 吨,同比增加64.17%。1 月至6 月份中国进口小麦1,775,350 吨,比去年同期提高27.3%。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808,969 吨,同比增长26.68%;从加拿大进口492,004吨,同比减少5.29%;从美国进口253,492 吨,同比增加35.62%;从哈萨克进口220,884 吨,同比激增395.21%。
3 后期小麦市场展望
3.1 质差小麦阶段性替代量增加
预计2016/17年度国内小麦供应量略低于上个年度。受20世纪以来最强厄尔尼诺影响,冬小麦生长期间遭受低温、倒春寒、持续降雨等不利天气,对产量、质量形成不利影响。国内主产区质优小麦数量持续下降以及质差小麦数量持续增加,使得新小麦年度内供需格局发生明显改变。6月份以来,玉米现货市场行情走势较为坚挺,与此同时芽麦及萌动麦等无法入库的质差小麦流向饲用情况进一步增多,价差因素刺激饲用等级新麦替代玉米预期增强。从目前情况来看,2016年我国冬小麦产量将减损,国内小麦消费量预计有所回升,主要表现在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上。质差小麦与玉米之间价差的扩大,激发饲料加工企业的采购兴趣,为价低质差小麦阶段性大量替代玉米带来机会。
3.2 托市收购进度缓慢 未来价格两极分化
综合调研及收购情况,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今年小麦收割期间主产区降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雨水影响范围从去年的淮河流域、河南南部扩大到黄河以北地区,且不完善粒超标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其中,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大部地区不完善粒、赤霉病粒、病斑粒超标,芽麦较重,不符合政策性小麦收购要求的比例较大;山东大部地区情况较好,局部地区有雨后麦;河北地区小麦受降雨影响较小,质量总体较好。据了解,河南地区三等以内小麦约占总产量的85.3%。其中一等小麦占15.0%,二等小麦占42.4 %,三等小麦占27.9 %。其中不完善粒8%以内占17.3%,8-10%占18.9%,10%以上占63.8%。分地区看,除南阳、平顶山、濮阳之外其他地区小麦不完善粒含量平均值均超过10.0%,达不到政策性粮食收购要求。
主产区新小麦上市增加并未导致陈麦价格的回落,主要是由于新麦质量低于预期,制粉企业收购新麦需要经过一定后熟期才能使用,陈麦市场购销仍比较活跃。对于收购市场而言,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各市场主体对新小麦收购相对谨慎,收购进度明显偏慢。截至6月30日,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河北、山东6省已全部启动托市收购预案。但无论是市场收购还是国家托市收购,收购进度均大大慢于往年同期。截至6月2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1018万吨,同比减少697万吨。截至6月25日,河南省累计收购小麦34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96万吨。其中按最低收购价收购133.4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32.6万吨;按市场价收购211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63万吨,平均收购价1.115元/斤,比上年同期减少0.065元/斤。今年新产小麦品质状况不及去年,部分麦区的小麦赤霉病偏重,赤霉粒和不完善粒均较去年提高,小麦容重降低,导致今年面粉的出粉率下降,将会影响制粉企业的采购。局部地区不能进入制粉领域的小麦数量增加,也将影响饲料企业的采购。从目前小麦库存、新麦质量及仓容情况来看,预计短时间内收购进度仍难以显着提升,收购期限将会相应延长,新麦行情走势温和将持续。
目前国家小麦的竞拍成交底价仍处在相对高位,若201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出现下调,市场价格将受其影响出现回落。但质量好的小麦主要流入国库,少部分在贸易商和农户手中,因此后期市场优质粮源将明显下降,预计年度中后期,制粉和饲料企业可能出现争抢质优小麦的现象,从而推升质优小麦价格,质好小麦与质差小麦走势仍将延续分化态势。
3.3 国际小麦价格易跌难涨 小麦进口压力依旧
国内小麦市场虽整体总量充裕,但品种结构性矛盾凸显,国产优麦不优、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价格较高使得进口压力较大。优质小麦需求持续增长及内外价差较大仍是刺激小麦进口的重要原因。由于进口量较大,进口小麦在南方销区已经挤占了国产小麦部分市场,尤其是优质小麦市场。同时需要关注的是,从哈萨克进口小麦同比增幅较大,由于气候干燥,哈萨克斯小麦质量相对较好,通常情况下75%的小麦属于具有制面品质的1-3级小麦,在今年新麦品质大量降等至饲料级别的情况下,预计制粉小麦进口前景乐观。关注小麦托市收购政策:发改委等5部门10月21日联合发布通知,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7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6年水平不变。
我国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6实行以来,备受市场关注,对后期小麦市场价格走势有着重要意义。分析来看,2017年小麦托市价格均保持在1.18元/斤的水平,为我国小麦市场定下了“价格稳定”的基调。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小麦市场方面至关重要
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以来,已经由2006年0.69元/斤(混麦,国标三等)提高至1.18元/斤,2014年以来,我国小麦收购价格一直稳定在1.18元/斤(国标三等),托市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并且稳定在1.18元的水平,是推动我国小麦市场价格走强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民种粮收益的保障。首先,我国农民种植规模小,存储条件差,小麦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市场价格完全没有议价能力,最低收购价水平是保障农民小麦种植收益的“底线”政策。其次,小麦等农产品季节性收获压力大,在小麦大量上市期,如果没有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完全靠市场很难承受压力,价格只可能更低,农民种粮收益更无法保障。
今年小麦收获期间,主产区多个省内出现了灾害性天气,对夏粮收获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小麦发芽、霉变较多,导致新麦上市价格明显较低,部分地区新麦跌至0.8元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六个主产省均启动托市收购,保护农民了利益,同时多个省市出台超标小麦专项收购政策,缓解因小麦质量下降带来的“卖粮难”,到8月份,托市收购量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有效地拉动了市场价格,较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种粮收益。
二、我国小麦收购政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1、政策性收购底价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作为我国小麦市场最重要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也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考虑到既要维护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护农民收益,维护小麦产量;又要顾及下游市场的加工及居民消费。政策需要在“谷贱伤农”与“米贵伤民”之间平衡。2006年持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其最低收购价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小麦最低收购价已经处于高位,仅仅用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来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的道路越来越难走,在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继续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的难度很大,原因一方面小麦价格上涨对加工行业及居民食用消费带来不利影响,加工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低下,终端产品价格上涨,消费低迷;另一方面,和国际小麦市场价格相比,我国小麦价格已经明显偏高。
2、最低收购价小麦库存高企,消化困难
2014年以来,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量均在2000万吨以上,今年更是达到2800多万吨,多数主产区库存高企,库容紧张。同时,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进度非常缓慢,2015年以来成交率一直维持在低位水平,甚至零成交,因为这部分小麦交易成本较高,加工企业不愿竞买政策性小麦,而是在购买市场流通粮原。短期来看,高库存问题很难解决。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支持,却导致了“国产高价粮源进国库,低价及进口粮进入市场”的尴尬现象,近两年进口小麦量保持较高水平,也说明了该问题非常突出,从此角度来看,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难以继续提高,能保持当前水平已经难能可贵了。
三、最低收购价政策变革任重道远
如何既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农民种粮收益,又能理顺政策调控与市场自发调节的关系,是最低收购价政策面临的一道难题,仅仅依靠最低收购价政策本身,已经很难解决当前的诸多问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局限性慢慢显现,当前的农民收入缓慢、粮食生产流通及消费低迷等市场形势变化,也对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仅是简单提高和降低小麦最低收购价的水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刻不容缓,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供需平衡,增强市场配置农业资源的效率,要把补贴从价格中剥离,要让价格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回归到合理的水平,从这个收购政策改革的主导方向来看,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改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