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托市收购进度不断加快及部分省份启动临时收储扩大对超标小麦的收购范围,近日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平稳上涨,收购进度逐渐加快,尽管总的收购量仍低于上年同期,但托市收购量却明显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在今年小麦质量普遍偏低、局部地区出现农民卖粮难的情况下,托市收购政策在稳定小麦价格、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为保护受灾地区农民利益,安徽、湖北两省陆续出台并启动了省级小麦临时收储政策,不完善粒标准放宽到10%-20%。其中,安徽省于7月26日至8月31日启动小麦临时收储方案,安排小麦收购计划100万吨,首批启动50万吨,不完善粒在10%-15%(含15%)的小麦临时收储价格为1.10元/斤,不完善粒在15%-20%(不含15%,含20%)的为1.05元/斤。据统计,截至8月10日,安徽省全社会收购小麦874.52万吨,同比增加56.41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小麦468.3万吨,同比增加55.97万吨;临时小麦收储数量为8.27万吨。湖北省于7月22日实施2016年救灾减灾临储小麦专项收购工作,全省首批专项收购计划15万吨,执行期到9月30日结束,对2016年生产的不完善粒率在10%-20%之间、容重在710克/升以上的小麦实施专项收购,收购价为1.13元/斤,高于目前市场价0.1元/斤左右,由相关县市政府指定一家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承担专项收购任务,据了解,截至目前该批救灾减灾临储小麦专项收购量较少,对市场的有效支撑作用有限。 随着新麦收购进度尤其是政策性收购进度的加快,主产区符合质量标准的小麦市场价格底部不断上移,并带动省际间、区域间流通量增加,其中山东、河北两省小麦外流量增大,但河南等地区小麦外销受阻,优麦和差麦购销格局、市场价格明显分化。尽管受比价关系影响,部分饲料企业收购新麦的数量明显增加,但随着小麦价格的稳定上涨、春玉米陆续收获上市、政策性粮食(临储玉米、超期储存稻谷)拍卖出库等,用作饲料加工的小麦使用量并未进一步扩大,再加上贸易企业收购谨慎、库存水平不高,制粉企业仍以边收购边加工策略为主、且面粉终端消费仍然疲弱,以及国际小麦价格总体处于低位、进口优势明显,托市政策主导下的国内小麦收购市场,使得大量不达标小麦仍然滞留在农民手中,并对后期小麦价格上涨形成压制。据调研,当前河南、安徽、江苏等局部产区农户手中小麦因不达标问题仍未出售,部分农户因折损较多、价格较低等不愿意卖粮。由于目前正值夏季高温高湿的时期,大多数农户采取传统方式堆放储存的小麦,容易受潮发霉,造成质量进一步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