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武钢重组发酵多年终于果熟蒂落,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成立让中国钢铁产业重组升级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对中国钢铁产业乃至世界钢铁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不仅是宝武钢铁集团年产能超过6000万吨,超越河北钢铁集团跃居国内第一大钢厂(仅次于安赛乐米塔尔世界排名第二),也为未来的钢铁产业重组升级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样本。国内钢铁产业重组的速度不仅决定产业低迷周期的时间长短,更决定价格未来的运行格局。宝武重组对钢铁产业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首先,重组后钢铁集团产能规模提高,宝武重组后年产能超过6000万吨,新的前十名钢厂国内产能占比仅从34%升到36%,占比仍很低,所以重组是产业大趋势。个人认为宝武重组对产业有积极影响,一方面他为国内接下来的产业重组升级提供模式参考,更提供重组升级经验;另一方面宝武重组的市场特点可为市场分析重组方向提供参考:
1、武钢新人领导来自宝钢,企业文化融合已经提前打下基础;2、区域相近;3、产品整合避免国内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如宝钢和武钢合并后的硅钢国内占据绝对垄断);因此从这几个市场特点看,同处东北的鞍钢本钢重组和同处华北的河钢首钢重组也并非空穴来风。
另外,大型企业重组注重上述3个特征外,要形成1-2个超过一亿吨的钢铁集团预示宝武钢铁集团未来仍会继续展开重组,比如西南地区供不应求,所以可以重组当地钢铁集团并对重组后的钢铁集团进行升级扩建等,避免北材南运带来的物流成本等,一旦未来重组升级达到预期规划,未来的产能限产或增产可以根据市场季节性特点进行调整,如南方预计南方分厂加大限产检修力度,北方增产等。因此,股市方面可以把握一些组合的交易机会。
其次、宝武重组是产业升级的开始,重组是产业发展的潮流,也决定钢铁产业未来摆脱低迷周期的速度,更与国家战略相吻合。
1、国内供求失衡已是不争的事实,去产能和去产量(去产能后才会触及去产量)势在必行。因为钢铁几大需求产业很难再为经济提供强大动力。
房地产虽仍具吸引资金的能力,但房地产的耗钢量环比增幅受限,房地产去产能的政策预示房地产用钢拐点已现;汽车业用钢短期保持稳健(8月至今冷轧价格抗跌也是源自汽车需求的支撑),但全国普遍性的交通拥堵和经销商库存预示汽车消费的拐点也已出现;制造业更因全球经济不振对钢铁需求总量保持稳中下滑;基建用钢需求是国内市场需求的重点,它承载着维稳国内经济的重担,对钢铁需求的带动难改变供求失衡的现状,所以去产能是产业大趋势不可逆,重组也是加速去产能的有效方式之一,产业未来取决于压缩供应的幅度和重组的速度。
2、随着国内需求潜力的限制,国内巨大的钢铁产能最终要输出,国家一带一路便承担产能输出的重任,因为中国一带一路沿途经过的国家基建相对落后,且供不应求,缺乏资金,缺乏技术和建设能力,而中国可以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如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制造可以承接项目(如中国高铁,中国建筑等),并且配有技术和用料来源(大量的建筑材料产能等),所以,国内钢铁产业结构升级可以让产业摆脱低迷,但产业再次繁荣需要依赖产能输出(明确的讲是承建项目带产能出国),所以近两年钢铁产能输出力度加大。
而中国拥有系统化建设实力和提供全面配套的服务是欧美多数国家所不具备,中国的一带一路已为世界经济发展未来指明了方向,9月份杭州G20更再次向世界解释了经济发展的方向。面对中国崛起和中国制造的发展,欧美变相的阻碍,比如2016年针对钢铁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明显增多,导火索就是美国337调查。
最后、重组除了上述产业影响和经济发展影响外,对产业的商品价格也将产生巨大影响,重组本身两层含义:一是开始的压缩产能,通过产能整合进一步压缩产能,令价格反弹具备止跌反弹(特别指明非反转),所以消息出台后最近几个交易日黑色产业商品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二是告诉市场重塑供求均衡刚开始,过剩问题刚开始解决,因此产业不具备反转基础,所以价格大格局上仍在大区间震荡格局中运行,价格短期反弹后,价格年内大概率还有一次调整行情出现。
再者,4月至今的产业数据再次证明去产能和重组虽对价格反弹产生刺激,但供求矛盾依旧存在,4月开始逐月钢铁产量同比增长说明供应压力有增无减,所以,价格短期内即便因为题材炒作开始反弹,但反弹抄完题材后价格将再次遇到巨大的下跌压力。
上述观点为个人解读,仅供参考。
《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