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12月进出口数据出炉,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同比增加7.6%,结束连续4个月的跌势。从12月PMI分项指标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看,1月份出口有望延续增长。进口方面,12月份亦是同比增长16.3%,增速是2018年10月以来的新高。与总体进出口数据不同的是,12月份的煤炭进口数据却是异常“惨淡”。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12月份煤及褐煤进口数量仅为277.2万吨,同比减少745.8万吨,或72.9%,环比减少1800.8万吨,或86.7%,进口煤炭数量大幅缩减。
与一般月份2000万吨以上的进口量相比,这点“可怜”的进口量应该是超过了市场预期的。从2018年的经验看,2019年四季度进口煤收紧基本是必然的,预计最后一个月的进口量会与2018年12月份相当,即1000万吨左右。然而,在前期进口量增长显著,国内供需宽平衡,国内煤价弱势下行的背景下,“平控”政策发威,12月份进口煤大幅缩减,硬生生将全年进口煤增速从1-11月的9.3%降至6.3%。
尽管12月份进口大幅缩减,但煤炭市场反应平淡。现货价格基本不动,期货价格在14日小幅上涨0.47%,15日便再度大跌。截至撰稿,ZC005合约已逼近550元/吨。笔者认为,市场反应平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2019年1月“天量”进口煤涌入的情景会在2020年1月重现。
我们知道,在2018年的四季度,进口煤平控的预期不断升温,并且从月度进口量来看,也是逐月减少,12月份甚至只有1023万吨,创2011年2月以来的新低。但是,到了2019年1月,进口煤数量暴增至3350万吨,创2013年以来的新高。分析认为,国家调控进口煤数量的主要方式是延长通关时间和禁止报关,但这类方法属于“治标不治本”,在高额进口利润的驱使下,进口贸易商选择等待2018年结束,然后在1月份集中报关,从而致使1月进口煤大幅增加。从目前的情况看,进口煤管控政策并没有新的措施出现,进口煤价格仍然具有较大优势,2020年1月进口煤大量涌入的情形大概率再度出现。届时,华东华南市场得到补充,北方港口煤价将再度承压,因此,市场对未来的煤价预期并不乐观。
有多个理由支撑2019年1月进口煤大量涌入的情形会再现的预期。
一是下游补库“不积极”。我们认为,下游不积极除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外,另一个原因也是“知道”海上还有大量煤炭即将涌入。供给侧改革后期,电厂通过高库存策略应对煤价上涨,使得煤价表现为旺季不旺、淡季不淡。但是,2019年11-12月份,六大电厂库存多数时候却低于去年同期,而且这段时间内,北方港库存从2895万吨降至2355万吨,长三角港口库存从1673.9万吨降至1338万吨。如果电厂贯彻高库存策略,那么在价格持续低位的情况下,理应进行适量的采购补库,以防止库存持续下降后煤炭价格出现上涨。然而,数据显示,北方港口货船比在那一段时间内基本处于20以上的高位,表明下游拉运积极性并不高。我们判断,电厂并不是放弃了高库存策略,而是认为长三角库存将在1月份进口煤涌入后得到补充,煤炭价格还将继续下行。
二是电力市场化进程加快,进口煤继续严管控“不合常理”。煤电联动机制取消,大力发展高压跨省输配电,促进市场化电力交易,靠近煤炭主产区的煤电企业则具有天然的优势。那么,沿海电厂的优势则在于进口煤便宜。从平衡的角度看,在发展电力市场化的同时,不太可能过于严苛地执行进口煤限制措施。
三是进口煤价格优势巨大,仍是国内煤炭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数据显示,得益于国外煤炭价格大幅下跌,2019年进口煤价格优势进一步扩大。尽管下半年随着外煤企稳、内煤持续下行,价差有所收敛,但进口利润依旧丰厚。此外,我国华东华南地区对进口煤的依赖程度较高,限制进口煤不利于“保供”。
上述二、三点理由表明,在当前形势下,进口煤不存在大幅缩减的可能。既然进口煤不存在大幅缩减的可能,那么2020年进口煤调控政策大概率与2019年一致,进口节奏保持前高后低,总量稳中有增。基于这样的判断,1月份“天量”煤炭进口可期,煤炭价格在一季度将保持下行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