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帮

标题: 警惕“玻”澜壮阔背后的回调风险 [打印本页]

作者: nonobest    时间: 2016-10-25 09:58
标题: 警惕“玻”澜壮阔背后的回调风险
        近期,不断涌入的资本令本属于淡季的玻璃市场陷入了几近疯狂的境地,期价屡创新高。然而,在这片“玻”澜壮阔的景象背后,回调的风险正在悄然临近。
玻璃期现差价扩大
        冬季是玻璃下游需求的传统淡季,从历史价格周期来看,一季度往往是出现价格低点的时候。玻璃期货在上市初期也因此走出一波探底行情,主力合约价格一度跌至1300点一线下方,市场杀跌情绪表现浓厚。然而,从12月中旬开始,玻璃期货价格逐渐回升,在1350点一线经过短暂调整后在2013年发力上冲,呈单边上涨走势。截至1月16日,FG305合约一月份累计涨幅超过10%,市场表现位居能化板块之首。玻璃此轮上涨主要原因或来自于资金的积极推动,尤其是在1月4日和1月14日的两次涨停中,以永安期货为首的多头主力集中增仓,令期价一蹴而就,最高上冲至1500点以上。然而,相比于期货市场的疯狂表现,玻璃现货则表现的略显平庸。华东和华北等地区现货价格始终处于下行通道中,华南市场表现相对强势,但总体而言玻璃现货市场仍难以摆脱淡季需求不济的影响。玻璃市场库存亦自去年10月下旬开始持续回升,目前维持在2800万重箱左右,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因此,随着期货价格的不断攀升,期现基差由正转负并持续扩大。据我们估算,目前主力合约期现套利成本在60元/吨左右,即当期货价格高于现货基准价60元/吨以上时理论上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而目前华东基准现货价格在1392元/吨,与主力合约价差达到100元/吨以上,已出现良好的期现套利机会。因此,短期来看期价在目前位置将面临较大的上行阻力,高位回落风险增大。
    “小合约”引关注,全厂库交割现担忧
玻璃在上市初期便受到如此高的市场关注和资金介入程度,一方面除了玻璃品种贴近日常生活,为人们所熟知;另一方面则受益于合约制度上的创新。每手保证金不足3000元的“小合约”设计相对更贴近市场,降低了资金进入市场的门槛。此外,玻璃期货的全厂库交割制度也是第一次被运用在国内商品上,其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也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期货市场。然而,由于对新的游戏规则缺乏足够的了解,目前看来玻璃企业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多数仍处于套保机制和团队的建设当中,截至目前全国13家厂库仍未产生一张注册仓单,因此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从目前现状来看,玻璃期货在期现货市场的衔接上更利于多头,但笔者认为这种因制度认知不足而产生的多空不平衡并不能长期持续,随着行情的演进及交割月的来临,市场将趋于平稳。
供需矛盾短期难化解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家“4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平板玻璃产能呈爆发式增长,2008年以来年均新增浮法玻璃生产线数量在20条以上。其中,08-10年新增数量呈加速增长趋势,并与2010年达到26条的峰值,2010年以后逐渐回落。但去年国内仍有19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点火,新增产能约8000万重箱,今年预计点火16条线,新增6000万重箱,总产能将突破10亿重箱。由于近年来平板玻璃下游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行,国内冷修、放水、转产色玻的生产线数量增多。在目前285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中,冷修、放水的有40条,转产色玻、超白玻璃的有30条,合计日熔量约为3.2万吨/天。未来当平板玻璃需求出现上行趋势时,这些生产线将迅速重新投产,对价格形成拖累。
与供给端的压力相比,平板玻璃需求亦出现明显的回落。去年前11个月平板玻璃累计产量仅为6.6亿重箱,同比下滑3.3%。房地产市场尽管出现企稳复苏迹象,但新开工和购置土地面积增速均处于低位。2012年1-11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为-7.2%,而购置土地面积增速仅为-14.8%。考虑到玻璃需求对房地产建设周期的滞后性,笔者认为一季度总体市场需求仍将受制于房地产,短期难有较大起色。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玻璃短期缺乏足够的利好支撑,仅以资金维系上行空间有限,须警惕高位回落风险。






欢迎光临 期货帮 (http://www.7h365.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