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帮

标题: 山东、河北玻璃调研报告:去利润进行时 [打印本页]

作者: zhongmy    时间: 2016-10-17 14:22
标题: 山东、河北玻璃调研报告:去利润进行时
山东、河北玻璃调研报告:去利润进行时                               —— 当理想的丰满遇上现实的骨感
一、   玻璃调研“山河行”之山东站
本次的玻璃山东行走访了淄博与菏泽地区的两家玻璃交割厂库,这两家企业经营理念有所差异,一家主导高端且差异化的品牌竞争策略,一家以建筑玻璃为主,因而对应的成本、定价以及库存管理的策略有所不同。
1、 区域产能方面,目前山东地区在产的生产线一共有18条,今年该地区周边一共停掉了近9条线,产能减少了30%—40%。新增产能方面,需关注中玻临沂600吨/天的生产线、凤阳一条生产线的点火情况,届时将对供应形成一定冲击。
2、 从成本构成来看,燃料占比40%、原料占比24-26%、包装占比2%,以及其他。由于使用的燃料有天然气、焦炉煤气的区别,对应的综合成本下滑的幅度也不一样,淄博玻璃企业每吨综合成本下降120-150元/吨,降幅约18%;菏泽玻璃企业成本降幅在4-5%;运输费用下降了8%。据企业反应,前期的天然气降价,使得使用天然气的成本下滑幅度较大,而部分使用焦炉煤气为燃料的生产线由于与采购方签订了长约,燃料成本变动不大。且目前正处于入冬后企业备货原材料的时节,后续作为原料之一的重质纯碱价格或底部企稳。
3、 从销售区域来看, 菏泽地区企业主要销往本地、安徽、江苏,河南为辅。此外,河北玻璃原片能销售至滕州等地,除了受河北市场的冲击外,湖北水运到合肥、南京等地区运费较低,因而对山东玻璃南下也构成一定压力。
4、 由于淄博企业的玻璃成品类别较多,因而整体库存产品偏高,但对于不同规格的玻璃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1.6-5mm的汽车玻璃必须常备一定库存,而建筑玻璃一般会采取低库存策略。菏泽地区企业当前的产销率在60%附近,平均产销率在75%附近,波动范围在60-90%,据企业反应,在前期雨雪天气的影响下,库存已增加至9天左右,而高峰期在14天。
5、 在定价方面,山东地区采取的是部分企业联合定价,价格的波动性没有河北地区频繁,这从2015年该地区的价格运行规律可以看出。今年价格低谷出现在2月份,且低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6月左右,直至8月份才有所回升。
二、   玻璃调研“山河行”之沙河站

目前沙河地区共有34条玻璃生产线,其中色玻2条,超白玻1条。采用天然气作为原料的生产线有11条,合计日熔量为2.13万吨/天。今年整个市场的经营状况要好于去年,今年至明年上半年生产线均不会有冷修或者新点火计划。
1、 主要成本两降一升:其中纯碱价格较去年同期下滑15%,煤下滑8%,环保成本上升至60元/吨。环保部门采用直接监控的方式实时监督企业的生产情况,作为市场“风向标”的沙河地区所面临的环保压力超出市场预期。
2、 目前企业的库存略有上升,但绝对水平仍不高。从往常情况来看,库存高峰一般出现在春节过后,因而目前市场的库存状况并未到最悲观的时候。据企业反应农历十一月至腊月仍有一个需求的小旺季,因而现货价格的下滑不会是断崖式的,会呈现阶段性的反复,春节之后价格或达到低谷。
3、 从产能出清的角度来看,目前该区域尚处于去利润环节,尤其是普通原片生产企业,一方面环保成本较为刚性,但原料和燃料成本仍有压缩空间。整个行业在经历2014-2015年的第一轮去产能后,生产企业短期不会进入新的一轮主动去产能,换句话话说“点火找死、冷修准死、能拖则拖”,除非是未来价格再度打到成本线以下,届时亏损到企业的现金流才会启动新一波的被动去产能过程。
4、 下游需求——深加工“由南向北”的转移成就了沙河,据初步数据统计,目前沙河较大的深加工产业园共有5家,其中加工企业累计上1000家。分别位于长城、德金、正大、绿洲、安全旗下,尤其是在近3年发展势头吐火如荼,包括LOWE、制镜、中空等传统的下游产品,更是从全国各地引进其领先技术。以德金为例,深加工园区基本能消耗其40%左右的原片产量。深加工的特点在于其种类丰富,具有高附加值,主要以房地产为核心,占主要份额的是门窗及幕墙,其次是室内装修。以室内装修彩镜为例,目前能出口至印度、美国、埃及等。随着现在华南深加工市场的没落,深加工贴近原片集中地已不断形成趋势。只是在未来深加工企业仍需要不断求变,不然也会类似于华南,会被第二个“沙河”所取代。这也是传统制造业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这是化解过剩从“原片”传导到“深加工”的最优解。
5、 沙河的物流成本在市场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依托沙河玻璃而生的威县,成为沙河玻璃运输的代名词,以民营或以“夫妻店”经营的方式,运营成本低而且灵活。
三、   对玻璃产业格局的几点思考
1、 去产能的进程会如何推进?
大家的直观感受是,相对于黑色的跌跌不休,玻璃成为建材品种中的”一枝独秀“,尤其是现货价格,表现较为坚挺。我们认为这跟玻璃行业的两个特性有关系:一、以民营为主;二、房地产需求滞后于螺纹。作为民营企业,市场竞争更为充分,产能的出清速度较快,2015年整个行业的产能退出的速度加快,全年一共冷修生产线41条,减少产能合计为1.3914亿重箱。这以行业巨头华尔润的倒下可以佐证,我们将其定义为第一波去产能。而我们推断”第二波“去产能会比预期中来得慢,首先是行业整合后竞争力会有所增强,比如公司更换股东,以巨润为例。其次是在经历今年的下半年的”有利润“经营后,企业现金流尚能维持,至少在明年上半年企业都不会有冷修计划。只是点火的生产线越来越倾向于“技术改革”,向超薄或者超厚玻璃迈进,对于原片市场的新产能压力会大大减少。其次,根据玻璃生产线的窑龄8-10年来估计,一部分在09年点火的生产线在2016年接近窑龄到期,如果按照玻璃需求滞后于螺纹1-1.5年的时间来预估,2016年下半年将是玻璃行业将再度进入新一轮的倒逼去产能。
2、 需求升级的可能性?
与螺纹等品种需求发展不同是,房地产单位面积的玻璃使用量是在逐年增加的,一方面在于玻璃产品的升级,以门窗玻璃为例,原来仅是单片玻璃钢化,现在已基本升级为双层玻璃,现在东北地区很多都升级为“三玻两腔”,对玻璃的需求量的变化为1:2:3。另一方面,在于家装的玻璃制品的需求也在增加,随着玻璃下游技术的更新换代,玻璃地板可代替瓷砖、玻璃桌椅可代替木桌等,从玻璃下游深加工的发展情况来看,现在正处于行业的迅速发展的顶峰,在整个宏观需求不济的背景下,行业利润被压缩,未来将进入深加工的行业整合阶段,由“多而广”向“少而精”发展。这在另一个层面也增加了对玻璃质量的要求。
3、 成本及价格会如何演绎?
从成本端来看,仍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但由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整体下滑幅度已有限。各区域原料成本的区别并不明显,主要在燃料成本,由低到高分别为石油焦-煤制气-天然气。折算到玻璃成本,大致在700-800;800-900;900-1000元三个维度。从价格来看,无疑目前的现货价格远在企业的成本线之上,这也使得企业在淡季来临之际仍可以价格的适度调整作为销售手段以去库存压力,这也意味着至少到明年一季度,企业现货价格有较大的调整空间。2015年玻璃行业全年产值约在700亿,“船小好调头”,这也是玻璃行业较螺纹产业链的优势所在,第一波去产能走在了前列,支撑了短期的价格坚挺。接下来由需求主导的再去产能我们认为或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目前来看,价格正面临下行拐点。






欢迎光临 期货帮 (http://www.7h365.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