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方面,供需格局上看,塑料一直是一个紧平衡的品种,即一旦阶段性检修多,供应格局就会偏紧,驱动价格上涨。这从今年4月份的情况可以得到佐证,集中检修引发国内产量环比大幅缩减,供需格局由松转紧,盘面价格随即大幅上涨。从今年上半年的供需表现来看,供应同比增长8%。而需求同比增幅较去年萎缩明显。具体的表现就是塑料下游塑料制品、塑料薄膜以及农用薄膜的产量同比增速仅4%,而去年的同比增速在17%。很明显,供需两边增长不平衡,但无论是石化库存还是社会库存,今年上半年都没有大幅积累。究其原因,是因为新料跌价以后,新料与回料间的价差缩小,部分回料被新料替代,这相当于增加了新料需求。
回料(又叫再生料)的原料是进口废塑料或国内回收的废塑料,又叫毛料。厂家将买来的毛料进行分拣,清洗,再熔融造粒,制成回料。由于回料的制造过程中,大部分是人工和水电成本,因此回料-毛料的价差,即加工费基本不变。同时,将近一半的毛料从国外进口,而欧美国家目前新料价格偏高,废塑料出口价格基本不变,因此毛料价格的变动也很小。二者结合,回料价格的跌价空间很小。
正常来说,新料与回料的价差必须保持在2500元左右,回料才有正常的需求。原油下跌引发新料价格的大幅下跌,而回料价格受原料及加工成本制约,跟跌困难,导致新料-回料价差持续缩小,甚至达到500元的极限低位。因此原本选择回料掺混的一些下游厂家,转用新料。15年以来,回料行业生存艰难,大厂降负荷,小厂停工。